近日,拜读师长一苇渡江《书店伴成长 书香润书魂》一文,不经激起了过往的众多记忆碎片,或与书密切相关,或牵强附会,然思绪不觉如缕,遂粗略记下,不忘岁月。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除《少年文艺》《365个故事》之类的适龄图书外,自己还将家中那小小书柜里的各色书籍都翻遍了,即有《封神榜》《说岳全传》《拍案惊奇》这类历史演绎小说、拟话本小说,也有老爸专属的《内科学》《外科学》等专业医学教材、细胞生命学专著,还有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文革时期的红皮书手册、二三卷毛选,以及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等等。横排简体、竖排繁体,容易看的不容易看的,看得懂的看不懂的,感兴趣的不感兴趣的,统统大杂烩,看到荡气回肠之时,便也似乎幻化进入那般时代场景中,成为那一版的角色。
而能够跳脱出现有书籍局限的偶尔场景,早些年是去武胜路新华书店的为数不多的时刻。或是新年父母家人挑选书籍礼物相赠之际,或是暑假百无聊赖之时从外婆家步行向外探索时。踏上新华书店高高的台阶,宛如进入书籍的圣殿。尤其是手中拿着作为新年礼物的书籍时,一种别样的珍惜油然而生。后来才知道,这家新华书店建于1957年,当时为了书籍安放,设计师在几个路口之间特意挑选了最适宜的方位,这也是武汉新华书店直营店中面积最大、品种最全的门店。上班后,虽然手头仍不宽裕,但终于有了自有资金,每个月最大的开销,便是书籍了。武胜路新华书店,自然也就是去得最多的地方了。
1997年后,纸上书店”席殊书屋悄然进入到了我的生活。每隔两个月,该书屋的俱乐部会刊-——《好书》都会如期而至,我如饥似渴地翻看着精选书评,在这里结识了、拥有了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等一批经典书籍。几年之后,可能是《好书》自身的原因,它的身影渐渐远去。
再后来,武胜路新华书店拆了,江汉路新华书店也拆了,在书友们漫长等待原址还建的日子里,我坐拥的书籍却不减反增,大抵还是因为隔一两个月都会定期去菱角湖图书批发市场和汉阳翠微路旧书一条街。正版新书,折扣 ,恐怕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当然旧书店会偶尔让人眼前一亮,发现惊喜。随着当当网上市,虽然书评不及《好书》,却也成了自己购书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和渠道。后知后觉现在的我,感叹当当网其实是赶上了这一波互联网浪潮的风口。
书,越来越多了,购书也越来越方便了。对于书的期许却仍不时在某个时候跳出来。
曾经二十多岁时有个梦想,如果我能自由地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就是开个书店+咖啡店的混合体,在这样的空间里慢品咖啡慢品书,岂不妙哉?!!!……及至后来和几个朋友聊天,忽然发现一如我这般年龄的伪文艺女青年,都有差不离的幻想。甚至还有朋友真的参加过一两百人的众筹,真去做了这样的尝试。当然,细品咖啡慢品书,与经营、盈利、维持生计还是有些差别。于是,在有着一份工打的时候,还是纯粹享受细品慢酌的美好吧。
书,越来越多了。终于享受了品书的自由。
最先是文学类书籍,跟随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两位老师,渐渐走进经典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殿堂。先读中国文学史,除了规定的课本,又啃了新出的三卷骆玉明版,后又收藏了《好书》推荐的郑振铎插图本。
挑选的书籍,注重出版社,尤偏中华书局。也注重版本,譬如《红楼梦》,脂平本、周汝昌校订本,还有《蒋勋说红楼梦》;《才子古文》是金圣叹本;《三国演义》选毛宗岗本;198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版的《水浒传会评本》是在路边书摊偶遇,一见倾心,立刻慷慨解囊。又尤为迷恋池莉、毕淑敏,大抵曾经相似的经历和卓越的成就的吸引,也愿意以此为模板,锤炼自己的散文文字,激励自己的人生。
再有不吝啬的是《哈利波特》系列。第一次听到时还是单身少女,立刻成了波特迷。无论首发多贵,必然第一时间入。每册必追,电影出来后也是每集必看,必入电影院。不知不觉,七部终了,已然十余年,孩子也好几岁了。《哈利波特》也恍然成了我的青春记忆录。
书,越来越多了。书,也渐渐读少了。
是时间、精力不足,也是电子影像介入太多。
越来越多碎片,越来越多被打碎。
如今常常是,看到某部好电影、好剧,回头再扒拉原著、历史原本,譬如看了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才去读听李娟的原书;譬如看了电影《长安三万里》,领略了作品想表达的精神内核后,就又跑去研究历史上真实的李白、高适以及监军程元振一众人物到凌晨一两点。有人说不过是消遣娱乐之篇,有必要这么认真吗?但于我这等了解点历史与文学有偏差的人来说,这点认真还是必须的。
一度不理解电子书也要收费,还是习惯纸质书籍阅读。但书房书柜已由一面变成三边,断舍离、减负,也成了纸质书籍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不是经典便不再随便入了,听书、阅读电子书也渐渐选择之一。当一年打卡50本成为很多人的年度目标时,我确有过不小的焦虑。
书读得少了,追书店的事却还没少干过。
2015年,物外书店入驻汉阳。书店设计有台湾诚品书店之影子,可以感受室外光影变化,知晓风雨变幻。还有咖啡西餐、文创产品、艺文展演、体验工坊等区域,被誉为“不落幕的文化生活剧场”。适时龙阳村地铁尚未通,从打车绕三环专程赶往体验了四五趟。又传网红国风“时见鹿书店”,位于森林公园太远顾之不及,继而转向庭院深深深几许得解放公园分店,驻足停坐许久,只为感受那会风的氛围。但进入这样空间真正认真看书的时刻却不多,多为匆匆浏览。因为没有太多的时间给予这份不期而遇。
曾记得,某日下午在靠近城中村的家中,一抹午后阳光斜入铁栏杆封闭的窗户。我半靠墙捧书一本,听于丹讲昆曲,似见崔莺莺、红娘逶迤而出,似响咿呀古音。虽居陋室,却浸心流,喜悦不已。如今,若得绿道艳阳寂静之处,带书一卷,有咖啡一杯,也无需书店不书店的哈。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世界又似乎一个模子出来,都似乎“书店+咖啡+文创”了。
少了些什么?
数月前,从武汉大学出来前行数公里,落脚一巷口,忽见旧书店几个字,便被吸引了进去。未进门,老板便发声吃的不能带进来。我悄然将袋子放在门口的纸垫上。进去,却是大吃一惊。经史子集,各色旧书,齐齐整整全套的排了几大书架。店其实极深的,大约百来平方米。若是要做研究,各领域各时代,怕是都能寻个惊喜一二。如今的书,若论装潢设计、版面视觉,自然越来越有创意,内容也更丰富;若论内涵底蕴,恐怕这积满灰尘的更厚重些。书店门口还有些大的老物件,怕不知是从怎样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偏巧构思这篇文章时,一转角又在翠微路附近发现一家旧店。规模委实小了很多,还带买其他的物品。却是,一个难得的幸存儿。
2024年,在得到app听名家讲书《俄国文学的黄金时代》
2025年,将听书1.5倍数放回1倍速。读得慢,慢慢读。
2025-1-5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