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字元亮,后改为潜,号“五柳先生”,后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市星子县)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田园诗派第一人,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流露出逃避现实的老庄思想。
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兼有平淡与爽朗之特点,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比较喜欢大自然,他从小就学习儒学经典,后来又受到了道家的熏陶,在他的身上兼具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
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其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等诗人齐名。对后世文坛影响最深且最显著者为唐,其次为宋以至于金、元、明、清而后至民国。其作品本身艺术性纯熟完美,境界高远渊深,产生的影响极为巨大,引起古今中外众多学者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陶渊明促成田园诗派的形成与发展。
田园诗源自《诗经》。《诗经》中,《小雅》中的“大田”、“甫田”,《豳风》中的“七月”皆为完整的田园诗。其内容主要是作者用比兴等手法,寄托个人的情感,而非纯为摹写田园,后来并没有形成风格别具的独立诗派。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田园诗是陶渊明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
陶渊明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
从陶渊明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了唐代就已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南宋杨万里:“黄陈篱下休安脚,陶谢行前更出头”;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自然朴素,颇有超越前人之志。
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明末清初的钱澄之,被称颂为清代的田园诗人,自易代后,即闭门课耕,极力推崇渊明,并仿效其田园诗,曾撰《田间诗集》、《田间文集》等著作,其诗平淡质朴,类似陶诗。故《田间文集 ‧ 韩菼序》曾云:“读先生之诗,冲淡深粹,出于自然,度王、孟而及陶矣”。
二、陶渊明人品诗品同受仰慕,成为后世效法典型。
陶渊明诗歌中所表现的光明峻洁的人格,和坚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教育后代文人不屈服于权贵,不与庸俗合流。
唐代大诗人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李白诗云:“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杜甫诗云:“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陶渊明诗中平静安谧的境界,逃避现实的思想,也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晚年退隐生活中,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谪居海南时期,都酷爱陶渊明,实际上是在他那超脱现实的态度中寻求精神的安慰。
白居易有《效陶潜体诗十六首》,苏东坡作有《和陶诗百零九首》,又加入《集归去来诗十首》,包括《诗引》,共得一百二十首。
诗人高适在做封丘尉时,对“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的现实无法容忍,也“转忆陶潜归去来”,要学陶渊明那样与污浊的现实一刀两断。
南宋的陆游曾说:“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理学大师朱熹更推许陶渊明为天地间第一流高士。辛弃疾曾在一首《水龙吟》词中高声唱道:“须信此翁(指陶渊明)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
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了阮籍、左思的传统,发扬了建安精神。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一样,标志着古朴的歌与诗所能达到的高度。
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出诗意,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并开创了田园诗这个新的诗歌境地。他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高的,也是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人物。
玄言诗兴盛于东晋,是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东晋玄佛合流,更助长了它的发展,以致玄言诗占据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
从东汉末、西晋初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
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加了许多充满生机的新元素。
陶渊明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得诗歌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如谢灵运的山水诗,白居易等人的说理诗,都或多或少受其熏染。
三、陶渊明赋予后代诗词曲小说戏剧书法美术新素材。
陶渊明名垂千古,后代文人作家深受影响,除和陶、拟陶、颂陶、仿陶之作外,又有以改写或者剪裁陶渊明作品的字义、文句入诗,或将陶渊明个人事迹、爱好、言行、用具、诗集等,以作歌咏素材者也有很多。现稍列于后:
酒:陶渊明喜欢酒,他的诗篇里,几乎没有一首没有“酒”字,于是酒在后代文人的心灵里起了极大的作用。
如王绩《醉后》:“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元散曲中关汉卿《碧玉箫》:“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白朴《得胜乐‧秋》:“陶元亮醉在东篱”。
彭泽令:陶渊明曾为彭泽令,于是“陶彭泽”、“彭泽令”、“彭泽”、“陶令”都成了后代诗人抒情的对象。
如杜甫《复愁之一》:“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色”。元散曲中郑光祖《塞鸿秋》:“除彭泽县令无心做,渊明老子达时务”。
五柳:陶渊明曾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于是“五柳传”、“五柳”,也成了后人向往的所在。
如白居易《访陶公旧宅》:“每读五柳传,目想心拳拳”。元散曲中马致远《四块玉》:“三径修,五柳栽,归去来”。张养浩《折桂令》:“柴门外春风五柳,竹篱边野水孤舟”。
桃花源:陶渊明写过一篇《桃花源记》,于是“桃花源”、“桃源”、“武陵人”、“武陵溪”、“武陵”,成了理想的国土与理想人物。
如李益《寻纪道士偶会诸叟》:“见说桃源洞,如今犹避秦”。元散曲中张可久《寨儿令‧山中》:“杏花村沽酒客,桃源洞打鱼人”。
菊:陶渊明喜欢菊花,并有一句名诗《采菊东篱下》,于是“东篱”、“菊”也成了后代诗人歌咏的对象。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杜甫《复愁之一》:“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色”。
陶巾:陶渊明曾用头上巾滤酒,于是“陶巾”也成后人歌咏的材料。欧阳修《暇日雨后绿竹堂独居》:“南窗若可傲,方事陶潜巾”。
归去来:陶渊明曾写过一篇《归去来兮辞》,于是“归去来”也成后世的典故。陆游《书适诗》:“细读养生主,长歌归去来”,元散曲中马致远《四块玉》:“三径修,五柳栽,归去来”。
三径: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三径就荒,松竹犹存”,于是“元亮径”,“三径”也成了养性的所在。元散曲中马致 三径: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三径就荒,松竹犹存”,于是“元亮径”,“三径”也成了养性的所在。元散曲中马致远《四块玉》:“三径修,五柳栽,归去来”。
羲皇人: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说:“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于是“北窗”、“羲皇人”,也成了典故。
五斗米折腰:昭明太子在《陶渊明传》说:“岁终,会郡遗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于是‘五斗米’、‘折腰’也成了典故。
拂衣:陶渊明在《饮酒诗》说:“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于是“拂衣”也成了典故。
吾庐:陶渊明在《读山海经》诗里说:“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于是“爱吾庐”、“庐”、“吾庐”都成了歌咏的对象。
无弦琴:昭明太子在《陶渊明传》说:“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意”,李白《戏赠郑潥阳》:“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于是“无弦琴”成了后代诗人赞美的对象。
醉欲眠:《陶渊明传》又说:“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率真如此”,于是“醉欲眠”,也成了典故。
翟氏:《陶渊明传》又说:“渊明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于是翟氏也成了模范人物。白居易《赠内》:“陶潜不营生,翟氏自爨薪”。
种秫:《陶渊明传》说:“公田令吏种秫,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梗”,于是“元亮秫”、“种秫”也成了后代歌咏的材料。
甲子题诗:《宋书·陶渊明传》说:“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自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惟云甲子而已”。于是“甲子题诗”或“诗题甲子”也成陶渊明的美德。
陶诗、陶集:除陶渊明的一言一行,都为后代诗人的自喻、自慰与赞赏外,“陶诗”或“陶集”也成为后人歌咏的材料。
陶公:除《陶集》、《陶诗》外,“陶渊明”、“陶元亮”“陶潜”、“渊明”、“陶公”的整个人格,又为后世诗人的赞誉对象。
四、陶渊明思想和作品引起后世极为热烈之研究风气。
历代以来,我国学者对陶渊明作品之笺注、校勘、汇评、诗话、笔记、年谱、论文等不计其数,东西方学者对陶渊明作品之译著、论著、传播等亦令人振奋、感佩,陶渊明之声名,可谓裁远播海外,称誉全球。
陶渊明的文学创作是表露卓越超拔,希圣希贤之思想性;呈现率真自然,妙达语言之艺术性;显示主题新辟,境界至美之创造性。对后代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开启了一种中国人独立于儒家思想文化的文化——隐士文化,开启了平民诗人的历史,打破了做官之人写诗的传统,同时也为那些仕途不如意的人找到心理寄托。《桃花源记》更是为落魄的文人建造了一个乌托邦。
下面辑录部分陶渊明诗歌,与大家共同欣赏。
一、《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二、《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四、《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五、《拟挽歌辞》(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六、《移居》(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七、《读山海经》(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八、《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九、《九日闲居》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十、《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