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东方又火了。
6月9日,新东方旗下的东方甄选直播间凭借”一边卖货一边教知识”爆火出圈,在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各大平台引发刷屏效应。
很多网友表示:
去直播间买货,随便一听,就能听到一个小作文。
快去新东方的直播间学习,学习知识的同时,顺便买点东西。
看看这些曾经的老师,现在的网络销售员是怎么当场作文的:
“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夏末初秋时节,在农村院子里躺在凉席上,听大人讲他们一天的收获和明天的计划。夜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夜空中繁星点点。偶尔飞过一两只飞鸟,发出清脆的声音。那些夜里,我要么抱着一个井里冰镇过的大西瓜,大块朵颐,要么啃着一根自家地里种的玉米。”
这些内容虽然是随口表达出来的,但如果没有扎实的写作功底,怎能当场口吐莲花,怎能瞬间被圈粉。
写作能力永远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软实力。擅长写作,即使直播带货,也会让你在直播时瞬间提升气质和段位,而不仅仅是出售商品。
罗振宇有一次在奇葩说上分享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他说,“未来最重要的是表达能力,因为传统社会最重要的资产是财富和权利。未来社会最重要的资产是影响力。影响力是怎么构成的?两个能力,一是写作,二是演讲,这都是只让你出一份力,然后能够大规模地复制你影响力的方法。”
很多人听到这里,恐怕忍不住叹气说:“我也知道写作能力重要,我也想提升写作能力,我也想妙笔生花,奈何臣妾做不到哇!”
其实,写作这个事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因为大多数人学习写作的目的并不是想成为专业的作家。即使去学关于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书籍和课程,这些方法和技巧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毕竟每个人写作能力和基础也不一样。
但我最近读到一本书《如何清晰地表达》,里面的内容通俗易懂,方法落地,适合所有想学习表达和写作的人。
《如何清晰地表达》这本书被誉为麻省理工表达通识课。这本书涉及到沟通、演讲、教学、写作、设计等很多跟表达相关的主题。
作者是帕特里克·亨利·温斯顿,他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家,为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视觉领域地研究做出了贡献。他的“如何演讲”讲座是麻省理工学院沿袭40多年来的一项传统。作者把他的相关经验和知识理论融合在一本书里,
只要运用了这本书中的一个原则,就有可能改变你的生活,帮助你找到工作、赢得奖章、获得经费或者拿到合同、销售成功、说服老板、吸引风险投资家投资、激励学生,甚至发起一场交流革新。
在《如何清晰地表达》这本书里也提出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写作方法,适合所有想学习写作的人。
第一版詹姆斯·沃森的《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当思考这本书为什么让我印象深刻时,我注意到了以下几个特点:
打开书,浏览一个或两个章节标题,你总能看到一个转折点,然后停下来深思或者去喝咖啡。
章节标题有完整的句子组成,概括了内容。
书中有很多插图,配以极具指导性的文字说明。文字说明概括了内容。
沃森的风格值得效仿。
自然地,我把沃森的写作风格融入自己的写作中。我在编写有关人工智能的教材时,确保几乎每一页都有完整句子做标题、配有插图,每张插图都配以极具指导性的文字说明。
多亏了移动互联网,读者只要拿出手机,点开各大网站,都能找到非常优秀的文章作品。有的文章很能吸引读者,令读者边看边感慨:“写得真好,写出了我想说的话。但让自己写,怎么就写不出来这样的文字和内容呢。”这也道出了很多热爱写作人的心声。
最近从网上看了一句话,一抄二改三创新。大概意思是说,想做一个产品或是内容,如果不知道怎么做,看看那些做的好的产品和内容是什么样的。先照着已经有的产品或内容做出来自己的东西来,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琢磨创新。
这段话说的意思和书中的方法方向一致。学习写作先模仿。
模仿是提升写作能力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但模仿可不是一字不落的照抄,全部照搬的内容就成了剽窃。前一阵,刘德华在给奥迪做广告时就踩了剽窃的坑。在整个视频广告里,除了画面精美以外,最出彩的就是文案,其中刘德华引用了一首诗让网友口口相传。
”花未全开月未圆,半山微醉尽余欢。何须多虑盈亏事,终归小满胜万全。“文案一出就被说成了行业的天花板,获得了广泛的点赞和传播。但热度刚刚持续一天,原创作者马上就出来声明:这首诗是他在一年前创作的。结果奥迪啪啪啪被打脸。
一、模仿写作结构
写作时,虽然内容上不能照抄,但可以模仿结构。读到写的很好的文章时,可以先分析作者的写作结构和逻辑是什么?比如,作者主要想表达的主题或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主题或问题是怎么引入的?接着作者又是如何一步步引出观点或结论的?又是如何证明他的观点或结论的呢?通过学习完原作者的结构,就可以再另行找一个主题按照拆解的原文章的结构写一篇自己的文章了。
二、模仿段落写法
写作除了可以模仿文章的整体的机构,也可以模仿段落。很多人在写某一点内容时,言之无物,车轱辘话来回说,看似潇潇洒洒一大篇,其实来回来去就一句话。有质量的写作对于段落单位的描写也是层次清晰的。
比如我曾经看到一段话,觉得作者写到很好,把这段话里注释了层次关系:
有些人认为阅读非虚构类作品就是收集和记忆一大堆事实。(反面观点/做法)
我就见过这样阅读非虚构类作品的孩子,他们手里拿支笔把每一个新的知识点都抄在便利贴上。(用例子解释反面做法具体是怎么做的)
但收集事实并不代表真正所理解所读的内容。(评价反面做法/或者分析反面做法没有做到哪些)
与其把这些内容背下来或事无巨细的罗列出来,不如真正弄清作者的意思,(引出正面观点/做法)
这意味着有时候你需要借助于自己已知的信息来理解新事物,并试着把新事物描绘出来,(解释正面观点或具体做法)
例如我正在读一本关于鲨鱼的书,书上说鲨鱼有很多排牙齿,我之前从来不知道这一点。
所以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事实,我将它与我已知的人类的牙齿进行比较,我知道人类的牙齿分为上下两排,而且我见过人类牙齿咬留下的痕咬痕,所以接下来我就能在脑海中描绘出上下好几排牙齿留下的咬痕也能描绘出鲨鱼露出好几排牙齿的嘴巴。(举一个例子)
在这个过程中我调动已有的知识,描绘出了我刚刚知道的新事物,我相信我真的理解了这个新知识。(最后总结正面效果、或再次强调正面观点的好处或重要性)
分析完原片段,我总结出了作者原文的层次逻辑:先概括通常不恰当的做法,再说明具体是怎么做的,带来的不好的结果是什么。接着提出要表达的正确观点,并解释观点,同时辅以具体例子说明。最后换一种表达重申观点。
知道了这个段落结果和逻辑,我很快模仿写出来一段关于家长引导孩子不良行为的内容。
当孩子做错事或有不良行为时,有的家长会马上简单粗暴的纠正孩子。家长会大声呵斥孩子,”赶紧道歉、认错!’或者用"不句式"开头,制止孩子“不要大声讲话,不许这样“,或者用"要"句式要求孩子要怎样做。孩子迫于家长权威,不得不按照家长要求做出相应行为,却并没有真正理解家长要求的意图,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到底错在哪里,有可能下次还犯。
与其大声斥责孩子,不如耐心的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为什么不好。当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行为确实不恰当时,家长再引导孩子如何做出正确的行为,孩子的改正起来会更加容易。
有一次,我带孩子到朋友工作室玩。在场还有几个小朋友,小朋友们想一起到外面沙发上玩,我女儿随口说了一句,”咱们把沙发上这些该死的东西扔掉。" 我听到后,对她说,”听完你用的这些词语,让我感觉不美好,觉得这里乱糟糟。”女儿意识到说话难听了,马上改口说:"让我们一起把沙发变成美丽的花园吧。"
在处理孩子这次不当行为过程中,我没有呵斥她,而是引导她自己发现了自己行为问题,从而找到了更好的处理方式。
通过这样的模仿,让自己的写作内容更加条理、清晰。当然,在模仿时一定要注意模仿对象的质量,要多多模仿高手的写作方式,否则写作之路恐怕要南辕北辙了。
模仿这个方法对你有帮助吗?快去找一篇文章,一个段落,甚至一个句子,模仿着写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