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父母所喜欢的东西,我们要尽力准备,父母讨厌的东西,我们要小心谨慎的去除。
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因此尽力服侍父母是一种报恩。
为什么要报恩。常听一句话说,养育孩子是一种爱,爱是不需要回报的。但是我们是否真的希望孩子长大后对自己不管不顾呢?其实父母希望孩子感恩其实不是要求过高,而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
在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中曾经提到过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我和你是朋友,最初你也没有指定要我作你的父亲,我也没有指定要你作我的儿子,大家是撞来的,因为是撞来的所以彼此之间,没有交情可谈。但是话得说回来,这个老头子(指他自己)和这个老太太(指他的妻子),从替你揩大便小便开始,照顾了你二十年。这二十年,你去社会上找找看,还有没有比这两个老朋友更好的朋友?我们现在不要求你孝不孝,这些都是空话,只要求你把这两个老朋友照顾你二十年的感情,也同样照顾这两个老朋友二十年,就够了。
所以父母要想一想,要孩子感恩报恩是不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古人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父母如果连这种做人的基本要求都不教孩子做到,空谈不求回报的爱,最后养成的孩子会是什么,不仅不懂得报父母的恩,也不懂得回报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只顾自己,到处碰壁。到时候,他是会感激你无私的爱,还是会怨恨你给的还不够多?
亲有伤,贻亲忧。
贻:遗留。子女的身体有问题,包括生病,生活作息不好,抽烟喝酒,不注意保暖等等,就会让父母担忧。《孝经》上说:“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敢有伤,孝之始也。” 所以子女好好照顾自己,常常和父母汇报一下自己的饮食起居,让父母放心。孝敬父母从照顾好自己开始,这是儒家修养的次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都从自身开始。
现在有些拿生命冒险的娱乐,比如穿越无人的沙漠,野外生存等,那些活动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和万全的准备才能进行的,而且往往都是团队作战,保护自己是第一要务。这样的节目误导的很厉害,看着很刺激,其实用脑子想一下这个节目是怎么拍出来的?这一个人旁边跟着一个庞大的拍摄团队和医疗人员,每一个场景都是设计出来的。年轻人看了这个热血沸腾,就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西方人认为生命是完全是自己的,和父母没有关系。东方人不这么认为.《大戴礼记》上说:“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 身体不仅是自己的,还是父母的血肉。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父母就像是你的投资人,你是CEO,你的举动既是为了自己,也要考虑投资人的利益。更深一层来说,中国人认为人的生命不完全是个体的,也是属于集体的,这个集体小指的是家庭血缘,大指的是国家民族,所谓家国观念。我们其实从这次疫情中国的举国行为来看,就可以感觉到这一点。
德有伤,贻亲羞。
在照顾好身体上更进一步,就是要认识到孝的基本不只是身体不能有伤,我们的品德有了污点,更会让父母蒙羞。《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 你到了社会上,能够立身端正,践行大道,对于儒家来说,这个道当然始仁之道,有所成就,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但不是为自己扬名,而是能为子孙后代做榜样,这个是你对父母尽孝的终点了。简单说,父母教育你做个好人,一个有成就的人,你做到了,而且还能够为你你的子女树立榜样。这是一个儒家理想的孝的境界,虽然不是人人能够达到,但是心向往之也很好。由这个基本的孝道,推广到一个人一生修身的三部曲,《孝经》上说:“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就是说,先能够在家里做到孝道,再能够以同样的心和行为去为人处世,为社会做出贡献,最终还是自身的德行得到不断完善,为子孙做榜样。所以,孔子才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有的德行都是由孝道派生出来的。
教育的次第和根本
《弟子规》实际是是在教弟子以”礼“。朱熹在《小学》中说:“ 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汉)格不胜之患也。” 教孩子洒扫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之道。而这些基本道理,却是为孩子未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也就是立身的次第。而为什么要在小的时候不厌其烦的教导?是要在孩子心智未开之际让他们形成习惯,随着心智的成长而让这些习惯和自己见解融合,从而变成引导自己行为一种力量,自然向前发展,现代的说法就是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的教育童年就要开始,如果等孩子大了再教,孩子已经有了自己很多不同的见解,你再去纠正她的行为,就经常会有和孩子格格不入的痛苦,我们通俗的说法就是“硬掰过来”,也不一定能够掰的过来。
所以古人认为爱没有教,是不对的。孔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诲乎!”
《颜氏家训》中有这么一段: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所以我们看孔子《论语》,曾子《孝经》,南北朝《颜氏家训》,南宋朱熹《小学》,到清朝《弟子规》,就能体会到孔子说的“ 吾道一以贯之”的总结,自孔子到《弟子规》二千多年,正是儒家教育之道 “一以贯之”,一以贯之的是什么,《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之道,其为人之本予?”《论语》又曰:“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教育就是要从这最基本的抓起,才立得起摩天大厦。所以《弟子规》不简单,用好学好,孩子立身基础就打下了。这个教育比现在三年一变的现代教育理念不是可靠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