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公益进行时,你的朋友圈也被刷爆了吗?有时,信息让手机变得格外沉重,拿都拿不起。微信便利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但又拉近了几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
作为一个普罗大众,谈及公益的第一想法:跟我有什么关系?
我捐款了: 或许是家人、朋友让我捐的,我就捐了,因为亲密关系; 或许泪点被触及,觉得帮助对象可怜,我就捐了,因为怜悯; 或许是在捐款页面,手滑,我就捐了,因为不小心; ……
除了自己成为直接受益人群的情况外,“公益”似乎大多数时候,站在了人的本性——“自私”的对立面。
我施舍了,我给予了,但没有直接的相应的回馈,我有损失。我为人人,可人人为我了吗?
少数怀珠抱玉的人,比起在乎自己付出的几十几百块,更看重的是帮助别人后带来的自我满足感:在自己眼里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存在;在他人眼里,自己是无私、热心公益的的伟岸形象。但请注意,自我满足感,也是为了自己。
公益,其实是放大时间、空间的概念的“自私”。
当我们抱怨城市人口密度过大,就业竞争、生活压力过大时,可曾细想过去自己有为乡村教育、城乡发展平衡做过什么; 当我们将被污染的空气一口一口的吸进肺里,可曾细想自己有为环保做过什么,又有多少不环保行为; 当自己遭遇一些不平等对待、不法伤害时,可曾细数自己让多少人感受到了善意。
无作为,最终受伤的是自己。而我们所做的公益,都变成了自保。我是个瞎子,为了不让别人撞到我,我要点灯。
因为关系而做的公益,最终会欠上人情,不长久;因为怜悯而做的公益,可怜人这么多,救不过来;因为不小心而做的公益,我们下次会下意识避免。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只有“自私”才能让我们持续自救。只是大多数人不知道或不愿承认罢了。
“自私”,是我们无需掩饰的事实。
作为一个自然教育从业者,我有一个让你变得坦然的事实安慰:花不是为人开的,鸟不是为人飞的,大自然不是因为人而存在的。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没有意识,无欲无望的动植物尚且“自私”,我们作为自然界间最高等的存在,要千方百计地向谁掩盖这个生物本性呢?
我是“自私”的,为了求同,让更多的人认可“自私无伤大雅”而发了此文。
你是“自私”的,为了不暴露自私,你选择了让此文沉寂。
P.S.文中提及的“自私”,非危害社会利益的的极端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