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奶奶去赶集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今天我和奶奶一起去赶集。我和奶奶来到街上,看到那里有很多人。有的走着,有的骑电车,有的骑三轮,各种各样了人!有老人…孩子…漂亮阿姨…他们有的买,有的卖货!

他们卖的东西有土豆、大大的土豆刚从地里刨出来,还带着土呢!一袋袋的红薯摆的整整齐齐等着人们来挑选它们!还有白菜、胡萝卜、卷心菜、一串串的葡萄像玛瑙一样…不知道甜不甜!想着我就流口水…一筐筐的苹果有的粉红,有的发白色,奶奶说那叫伏果。还有卖油条的,人们都排队等着买油条吃!有卖凉皮儿的、喇叭喊着五元三份,可能是有点早没人来买!还有卖梨的呢!黄橙橙的梨子,看着就好吃,奶奶买了一兜,我尝了一块,呀好甜啊,梨汁顺着嗓子就进肚子里了!又甜又解渴!我和奶奶掰开一人一半儿把鸭梨够甜又脆的非常好吃我一下吃了两个呢!还有卖葱花饼的,一阵阵香气扑鼻而来!还有卖衣服的,还有卖鞋子的…

我只顾吃梨子了,奶奶没一会儿就买了好多菜…洋葱,土豆,还有一双拖鞋!我们趁着凉快人少就赶完集回家了!

妈妈问我什么是赶集?我说就是买东西卖东西啊!妈妈摇摇头,让我告诉她答案,我上网查了一下赶集的由来:

赶集是一种民间风俗,也有“赶山”、“赶场”之称。该词语最早出自于明代谢肇淛的《五杂俎·地部一》。我国农村自古以来有赶集的习俗。

由来:古代人们进行物资交换时,由于没有固定的日子和地点,又没有统一的标准,往往有一方吃亏。因此,人们都有希望有一个定期的公平合理的交换场所。汉朝初年,陆贾和陈平这两位著名政治家通过官府明令规定:各村镇每旬逢“三、六、九”或“一、四、七”或“二、五、八”为上集市进行物资交换日期,集市上设有公证人叫价评议。这样,就形成了原始贸易市场。

后来,人们就把上集进行物资交换,称作“赶集”或者叫赶节场。现在,大多地方选择每旬的逢五或逢十作为集市,进行农村物资交流。“赶集”是名副其实的买卖交易,一般时间较短,多者不过一天,少则半个时辰,到集上进行交易的时机很要紧,所以前面加了个“赶”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