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写作,有人是因为兴趣,有人是当作职业,还有的,也许是传说中的斜杠青年,或者像笔者这样,正在迈向斜杠青年的路上。
恰好,前段时间读到克莱·舍基的大作《认知盈余》,萌生出这一篇读后感的冲动,于是有了现在这篇文章。
以下是正文:
有事问度娘,这句话对中国网民而言再熟悉不过了,百度似乎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全才,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风俗历史,无所不包,通晓一切。
为什么百度能够拥有如此不可思议的“魔力”呢?在这里,我想举一个“你”的例子。
今天你兴起了一个想法,突然想了解一下,世界上有没有人与自己拥有相同的见解,于是你点开了百度。
“咦,居然没有!”这时候,你突然来了兴致,于是你点开了编辑栏,点击“创建”按钮,于是乎,一个在世界上从未被创造的新条目,应运而生。
或者,你点开了百度,发现居然有人先你一步,创建了这个条目,你内心生出“海内存知己”的感慨,于是点击进去,仔细浏览,突然,你觉得对方的见解似乎仍有漏洞,你手痒难耐,点开了编辑栏,输入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就这样,无数个你创建、完善一个条目,等同于无数个工程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往一个项目里不断倾注自己的心血,最终,完成了一个伟大的任务。这个任务的完成度,超过任何一个天才所能到达的高度,超过任何一个团队所能涉猎的广度,无数平凡的奉献着,在用无私的分享,创造着互联网世界的一个奇迹。
且慢,煽情完毕,让我们再度回头,仔细分析上面的案例,拨开表层现象,一起来剖析要创造我们今天看到的“百度”,需要哪些必备的条件?你,又为什么能够在简书写作?
一.自由的时间
这里又分两层,首先“你”得有时间,这里的时间不是指物理意义上的时间,毕竟,人只要不死,物理时间总是存在的。你的时间必须是充裕的、富余的、没有任何压力的,自由的时间,当你不再为温饱而忙忙碌碌的时候,分享的土壤才能开出娇艳之花。
其次,不只是“你”一个人拥有自由时间,必须要有无数个“他”同样如此,方能汇聚成百度的奇迹,所以,请珍惜前人以生命争取来的8小时工作制,正是这个在如今看似“宇宙真理”的制度,方才让无数个“你”,在睡觉8小时、工作8小时之外,还能拥有一个“自由”的8小时。
二.牛叉的工具
也许在三十年前的某一天,“你”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点子,你马上俯首在书桌上,唰唰唰地用纸写了下来,你拿给父母看,拿给同事看,拿给朋友看,他们都觉得很不错,然后,就再没有然后了。世界很大,圈子很小,纸张无法让你的想法突破圈子之外,也无法让外界的纸张飞进你的小圈子,而互联网这个工具的出现,你只需要触动鼠标与键盘,就能与世界分享自己的想法,比如百度,比如简书。
三.分享的动机
我有时间,我有工具,但是,我宁愿躺在床上吃饭、睡觉、看视频,也不愿去做吃力不讨好的分享贡献,是的,如果全人类都是这种想法,那么,李彦宏与简书的创始人,都要在角落里哇哇大哭。没有动机,即便互联网技术再发达,百度也不可能取得今日的成功。然而,生活的美妙在于,人类,其实存在内在的分享渴望。
举个例子,今天,你看到小仙女在周董的演唱会上好事情,于是,你也跟着好事情,把视频转到微博上,朋友圈里,附上评论:我敬佩这个小姑娘/大家快来看逗比……
请注意,在这件事情上,你得不到任何实际上的收益,你与其他在疯狂转发这件事的人一样,只是在告诉别人,快看,这里有好玩的事情。
当然,你也可以严肃一点,针对某个群体,某个公共资源,甚至是社会与国家大事进行分享转发,克莱先生把人们分享的动机,分成个人分享,公用分享,公共分享,公民分享四个大类,有兴趣的推荐去阅读原文,相信你会对当今互联网世界的很多现象,产生更为深刻的体验。
自由的时间,连接世界的牛叉工具,深藏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分享动机,这三点,创造了简书们诞生的土壤,也让你我有幸在简书上畅所欲言。
最后,关于《认知盈余》的其他想法,也欢迎你与我探讨,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