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字开路 让好作风成为党员干部“标配”

       近日,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成效和经验交流研讨座谈会在京召开。作风建设的关键在“干”,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干”字当头、真抓实干,以“学”促干强根基、以“查”促干破顽疾、以“改”促干见长效,切实让好作风内化为真抓实干的思想自觉,外化为干事创业的行动标配。

       以“学”促干,在深学笃行中夯实根基。学为干之基,干为学之用。作风建设的“干”,首先要从理论学习的“深”与“实”起步。深学理论明方向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央八项规定的重要论述作为“必修课”,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原原本本学原文、逐章逐条学规定、联系实际学案例,让党员干部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正风肃纪的智慧,从典型案例中强化纪律意识,为实干筑牢思想根基。分类培训提能力针对不同群体特点量体裁衣,针对“关键少数”,重点围绕“一岗双责”和作风建设主体责任开展研讨式教学,提升“领着干”的统筹力;对年轻干部,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形式筑牢思想防线,增强“跟着干”的执行力;对基层干部,结合乡村振兴、民生服务等一线场景开展“现场教学”,用“口袋书随身学、廉政基地实地悟”等方式,提升“落地干”的实操力。学用融合促实干建立“学习—调研—转化”闭环机制,组织干部带着问题蹲点基层、企业、项目一线,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在解决“断头路”“养老难”等民生实事中检验学习成效,让“学”的成果转化为“干”的动能。

       以“查”促干,在动真碰硬中扫清障碍。作风建设要敢于刀刃向内,查问题、找短板,把影响“干”的顽疾挖出来、改到位。方能破梗阻、促实干。对标对表“查实情”对照“四风”隐形变异新表现,制定作风问题负面清单,通过“个人查+组织评+群众议”立体扫描,从思想上查“躺平心态”、作风上查“衙门习气”、纪律上查“擦边行为”、落实上查“梗阻环节”,确保问题查摆“见人见事见行动”,不回避真问题。开门纳谏“听真话”打破“自己查自己”的内循环,建立“交叉互查”机制,依托“12380”热线、行风热线等平台,组织“两代表一委员”、企业群众代表恳谈会,让“群众呼声”成为作风“风向标”,切实让“旁观者视角”破除“惯性思维”,找准制约实干的痛点堵点。靶向监督“治实病”聚焦权力、资金、资源集中领域,开展“四不两直”突击检查,严查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老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苗头性问题及时约谈预警,对顽固性问题挂牌督办,让阻碍实干的“纸面病灶”暴露在“阳光”下。

       以“改”促干,在真抓实干中彰显成效。改到位,才是真干成。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发展实效和群众获得感上,以“干”的成果检验“改”的质量。立行立改干出实效重点整治文山会海、推诿扯皮、“门难进脸难看”等顽疾,压缩会议时长、精简文件篇幅、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对查摆出的问题实行“清单化管理、销号式整改”,能改的“马上办”,难改的“限期办”,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干”的力度和变化。建章立制巩固成果,将作风建设纳入干部考核“硬指标”,与评优评先、提拔任用挂钩,同时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兜底”,让“躺平者”让位,形成“以干定绩、以绩选人”的鲜明导向。同时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建立季度“回头看”督查机制,对整改不力的单位“一把手”约谈问责。融入大局干出实绩把作风建设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在乡村振兴一线推行“干部包村、项目包联”责任制,在民生服务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对在急难险重任务中作风扎实、实绩突出的优先重用,形成“作风建设促发展、发展成果验作风”的良性循环,让“干”的成效转化为群众可见可感的“实绩清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