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用文字记录生活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你喜欢刷微博、发朋友圈,那是再正常不过。只是我骨子里总是眷恋着属于我那个年代的特质,还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我每天坚持写日记,一根笔一个笔记本,在晚自习摇摇晃晃的白炽光和一阵阵喑哑的窃窃私语声中,我有那么一会儿的时间,在本子上勾勾画画,心绪像干枯的秋叶一样沉浮着,渐渐冷静。
在我尚且年幼的时候,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许多东西还没有消失彻底,新的世纪懵懵懂懂,还未完全降临,我们仿佛在混沌的雾中一起长大,等雾散去,很多人已不见,很多声音和气味也消失了,只留下一些影绰而纷乱的镜头,时不时在梦里与我擦肩而过。
那个时候因为没有智能机,电脑也是那种异常笨拙简陋的,扫雷和纸牌都能玩得津津有味,我们人与人之间有什么话,只能见面说,有什么没好意思说,或来不及说的话,只能等待下次见面,虽然说,这下次见面不知道要等多久,但我相信那时候的我们,内心都很单纯,保持着对生活、对明天的一种质朴而美好的希望(说白了就是很傻很天真)。那时候写文字、写日记,是不需要费很大劲的,似乎本身“费劲”就是一种习惯,因为我们见不到面的人,只能通过给对方写信,维持一种仅有的思念,所以,我们会很用力地去想方设法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准确,想说的话,恨不得一口气全倾洒在信纸上,那个时候,写信只是一种无奈的手段,但在而今只需要一个微信就可以相互视频,人与人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但似乎,各自的那份情谊也或多或少地浅了,很难有当初那般的珍重,因再见很难,所以珍重,因再见很变成了一件很容易实现的事情,所以不在乎。我很想念年少时的冬天,凌晨午夜耳畔那呜咽的风,和似乎能够发着黯淡光亮的雪,我们如两个撒欢的小动物,虽然那么热烈地跑着,一前一后,不说话,不言语,依然像能够一口气奔向最美的天涯,不拥抱,不亲吻,依然有种脸贴脸的感觉,仿佛“仅此而已”就能够像画册里的那些童话故事一般,总有个温情脉脉的结尾。
而今,专注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品质了,大家要么就整天摘录点自己都懒得查出处的句子,挂在朋友圈,配个自拍找一下存在感,或者喜欢看点书,看点电影的,仿佛一切电影和书籍都不对他的胃,仿佛天下的影视剧都是滥情剧,仿佛不吐个槽能憋死,仿佛安心看完一本书,一个电影自己就缺胳膊少腿一般,在这个大家都发扬“阅读经典”的年代,好像大家都已忘记了曾有那么一个短暂的时刻,读书只是单调生活里不多的娱乐方式之一,它能给那一无所有的灰白天空里增添一抹宝贵的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