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把一个产品从0做到1的过程中,通常会面临的问题是先做好内容去吸引用户从而保持高粘性,还是先拥有用户再去用好内容维护这些用户,做到大的留存率?
书中给了一个明确出路。平台产品的用户数是一个重要的基数,如果这个基数不够大,即使转化率再高,被拉动的产品能够获得的导入用户数还是很有限。所以,衡量产品是否具备平台性质时,它的用户数是第一个关键指标。
书中介绍到,所谓平台产品,就是能通过自身的资源优势拉动其他产品的产品。平台产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拉动能力,往往是一家公司的基石,腾讯就是以QQ为基础发展出了几乎覆盖所有互联网业务的企鹅帝国。
我也曾经历过一个平台从0到1的过程,拿公众号来说,作为一个企业的服务号,作用是以官方身份代表企业给用户通知以及部分功能使用,以服务为定位,通过这个小平台或者说渠道,给用户更棒的体验,其中包括对平台产品的认识、了解、使用、喜欢、推荐等一系列过程。
最开始我们是以做好内容为主,想法是先积累部分优质内容,再进行集中投放和渠道转接,让用户进来时能快速享用到我们的优质内容,后来证明这种方式对于一个想要快速获得用户认知的企业来说,实在太慢了。因为内容与用户的积累不能同时进行,所以硬生生把一次性能完成的事情分成了两次,加长了产品进入用户心智的时间。
事实也证明,当我们把精力集中到用户的量的获取上,将产品做成一个大的平台,那么内容的转化率也会大大的提升,在小的平台上谈转化率,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尽管它有时候比大平台的转化率高,但是量少,这是致命缺点。
书中还提到“导入用户数”一词,给出的解释是:导入用户数=平台产品的活跃用户数×转化率×拉动时长。
可以看出,活跃用户数的量大的话,是能大大弥补转化率的百分之几的很小差别的,因为一个平台的转化率很少能超过10%,也就是说100w的用户中有10w愿意为你的产品和内容买单,这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而转化率相差1%,也就是1w用户转化率的差别,当总用户数下降到10w时,转化率差别降到了1000人,这种差别就很小了。
而且大平台有个特点是,拉动时长会比小平台大,因为大平台的分流,会促进分支平台的用户使用时长,单个平台不一定有小平台的人均使用时长多,但是平台数乘以单个平台的人均使用时长,这是小平台无法企及的。
根据“马太效应”,大平台得到的流量、转化率、拉动时长都会继续增加,平台只会更大,而小平台在没有特别突出的用户贡献时,则会拥有更慢的资源增长甚至会逐渐下降。
Fin:读《结网》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