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天天想着辞职,而且不是在辞职,就是准备辞职。这是一种危机意识,告诉你天下无不散之宴席。
永远不要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公司是等价交换的地方。你没有了价值,或者被认为你没有了价值。那么你就失去了价值。下一秒就要做好卷铺盖走人的准备。
所以,时时刻刻做好辞职准备是正确的。
不是说吵架了或者感觉郁闷了,才辞职。
辞职应该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行为,请不要幼稚的学习电影小说里面的那些炒老板鱿鱼的情节。没有几个人会傻到这种地步,除非不打算在这一行混下去了。
每半年更新下简历,有机会去面试一下,知道下自己的市场价值。同时也了解下行业的人力需求方向。是我们做好辞职准备的必要条件。
那么什么时候才需要毫不犹豫的辞职?需要具备哪些充分条件呢。
任何以健康为代价的付出,都需要旗帜鲜明的拒绝,健康具有一票否决权。比如一家公司实行996工作制,除了投入大量的时间外,因为长期久坐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或征兆。没什么好犹豫的,没有任何必要用生命去换金钱。从这个理由看,华为其实不是好公司。
一家好的公司出来的员工,其实是有灵魂的。你会经常听到网易的员工成功创业,但很难听到华为的员工创业的。华为已经把人训练成螺丝钉了。
要注意短期和长期的区别。一切因为公司的政策、措施导致了健康受损的可能,都要予以坚决的杜绝,但短期的加班、突击等等还是需要的。年轻人对自己狠点才能更快的成长。
打工也是一种投资行为,所以一定要计算投产比。这个投产比可能很难量化,更多的是一种感觉而已。但一定要多在心里掂量掂量。
如果把打工生涯划分为两个阶段,那么从20岁到35岁期间,重点计算综合产出。从35岁以后,则重点以薪水为唯一产出。
35岁前,你还算一个年轻人,还有大把的成长空间,你需要大量的积累、学习。你的投入是你的时间、精力,而你的产出则是技能、经验和人脉。
所以你得像吝啬的老板一样,每天算下你投入的固定的时间、精力,你的产出是什么?学到了哪些新的技能、得到了哪些经验、结交了哪些牛人?
如果每天盘算下来,你发现都是在重复工作,而且因为圈子狭窄,也认识不到公司内外的一些大牛,你所需要做的其实不是立马提交辞职信,而是要从自身检讨:
重复工作里面,有哪些我可以做的更好?公司里面有没有更厉害的人,我不知道的,或者我没有主动接近的?这个圈子很小,既然公司没有这个机会,那么我有没有主动走出去?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将学习技能、经验和获得人脉的期望错误的寄托在了公司身上,没有习得技能其实很可能是自己的原因,举个简单例子,写文案有没有跳出舒适区,在学习区不断挑战自己?
在这层反省之下,如果依然断定,公司所能提供的已经跟不上你的期望或者节奏了。那么,果断辞吧,还有更多的机会等待着你。
35岁以后,我们已经不能任性的辞职了。在这个年龄阶段,我们需要尽快的爬上一定的高度,增强自己的话语权,从某种程度上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这个阶段投产比,更多的是计算在固定的时间、精力下,自己获得的钱、权是否能匹配。
人到中年,唯利是图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在你身后,还有一个甚至是两个家庭要担当。花了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却得不到与之相匹配的薪水和保证薪水稳定的权力,那么真的是应该早点考虑辞职了。时间其实是最宝贵的资源,既然注定上升不到一定的高度,为什么不早点拿出所剩不多的激情、时间去做些自己能干好的事情呢。
死守这一个很难再上升的岗位,未来的结果就是像华为一样,被资本家无情的“优化”。与其到那个时候欲哭无泪,不如早点下手,让自己更具备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