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成长规划课学习,提到一个观点,孩子其实是缩小版的人类发展史,遵循这个发展史去看待孩子每个阶段的行为表现我们更能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意义,在孩子每一个阶段的成长中只要我们找准根源就能快速的找到解决的方法。虽然时代在变迁,生存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在变化,但是发展规律是不变的,万变不离其中。
1、孩子是通过模仿和探索两个机制去学习,因此在不违反四不原则(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破坏环境、不违背规则)的前提下,尽可能少的干预,让孩子多探索甚至创造条件去发展自己的各项能力。
2、建立六感的顺序
六感指的是:安全感(基础)-亲密感(关系的建立)-需求感(参与度)-能力感(我有用)-成就感(我自信)-规则感(我自律),而且这六感的顺序是有规律的,不能打乱顺序,前三感是可以同时进行融合,是培养关系,关系建立好,才能培养后三感—做事情。但是很多家长直接是从做事情这三感上去着手。
关于规则感的培养,不是只有安全感足了,才能培养规则感。
而是有多大的安全感,做多少的规则感。
比如,有60分的安全感,就可以建30-50分钟的规则感。
体现的是,关系大于规则。
其间的度是需要用觉知来把控的,所以要求帶养人带着觉知觉察。
3、分清孩子的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
工作时间是孩子自己独立玩耍,发展自己各项能力的时间
生活时间是孩子和父母互动玩游戏,补安全感的时间
4、区分好三个场景池子
在什么池子里就做什么样的事情,关系池-训练池-表演池,父母很多时候直接对孩子的要求是在表演池中,关系池和训练池并没做充足的准备。
5、 找原因的解决框架
按照排除法一一排查,首先排查是否生理原因(身体方面),再从心理、认知(人权物权、事物认知、价值认知)、能力、情绪、习惯、方法、环境等方面寻找
6、行为层面的解决框架
找出问题节点,针对性的去解决,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可以使用:密集训练、自然后果、关注强化、公众肯定。(具体大框架理论会陆续有相关文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