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精力与压力方面:
耗费巨大心力:创作《大宅门》系列对郭宝昌而言是极其耗费精力的事。第一部融入了他 40 年的生活体验,是他身边的事,写起来得心应手7。但后续创作如《大宅门 1912》,就需要查阅历史资料和亲自调研,再加工还原,这让他感到很累,直言 “太累了”,不想再继续拍摄《大宅门》系列7。
面临舆论压力:《大宅门 1912》播出后评价不如第一部,郭宝昌关注到网上的批评意见,虽然他觉得正常,但舆论压力仍可能对他的创作心态产生影响,使其对继续拍摄第三部较为谨慎7。
故事内容与历史背景方面:
后续故事难写:《大宅门》第二部结尾到 1952 年左右,白七爷将白家祖传秘方交给国家,后续大约三十年的故事较难处理4。比如书中有白家药铺伙计郑三旦带人打死白占元全家等情节,这类内容拍摄难度较大,不知如何呈现5。
历史开禁问题:郭宝昌曾表示 “不会再拍了,除非对表现特定时段的历史开禁”,暗示后续故事涉及的历史时期可能存在一些敏感因素,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太方便进行影视创作2。
市场与观众反馈方面:
观众期待难满足:《大宅门》第一部太过经典,观众对后续作品的期待值很高。郭宝昌担心难以超越前作,无法满足观众的期望,所以对拍摄第三部持谨慎态度。
市场需求变化:创作《大宅门 1912》时,市场环境已经发生变化,郭宝昌需要考虑 “市场需要什么,年轻人喜欢什么”,要在《大宅门》这个圈子里找到娱乐因素并不容易,这也让他对继续拍摄第三部有所顾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