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给了自己很多理由不行动
“我们同学都是外地的,他们转发了也没用......“
下午我们小团队开会时,针对阅读量的问题,我问实习生小七:为什么阅读量没有增长?方法我们之前都讲过,为什么没有去执行?于是,她给了我这样的答案。
我们组的实习生小七,虽然还在大四,但她写出来的文案有条理、沟通顺畅,当时我还感概:她比当年我出来工作时优秀多了。
小七没有执行任务的行为,我们常常会判定为这人缺乏主动性、这人太懒了,但以我自己的经验,我倒觉得不是这样。
生活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比如:A手上有一个方案需要赞助,她想到了一个意向客户,却迟迟不联系他。
比如:B知道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兴冲冲地办了健身卡,却迟迟不去开卡。
再比如:有一个职称对C很重要,但C却以年纪大了、小孩没人照顾等理由放弃了。
小七有很多合理理由来解释她不执行的行为,她可以说我让外地同学转发,阅读量即使高了,但还是不能转化啊,这样的增长没有意义啊。她也可以说我们的文案还不够吸引人,所以我没有用转发等方法去增长阅读量。
A可以说,我迟迟不联系,是因为我不知道怎么说,能够让客户立马同意赞助。
B可以说,我最近很忙,等空了再去吧。
C的理由和他们一样,看似很合理啊。
2、这些不行动的理由真的合理吗?
在特定的场景下,这些理由肯定是不合理的,如果文案不吸引人,可以优化文案,直到你满意为止,如果你用心写出的文案,你怎么不希望让更多人看到呢?在我们设定增长阅读量这个目标下,外地同学转发,可以提升阅读量,这就是一个简单而又有成效的方法啊。
A一直在假设客户会怎么想,然后她想以滴水不漏的说辞说服客户,没错,话是要说到点子上,客户需要事先要摸清楚,但是花在前期调查研究的时间不应太多。再好的销售也无法百分百揣摩出客户的心理,只有你抛出一张牌,才能了解客户的真实想法,所以,A是因为不知道怎么说吗?不会,说话难不倒她,关键是A的完美心态在作祟,拖着她不去和客户说方案赞助的事情。
B如果是个自律的人,那么一旦他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时,他会制造锻炼的机会,在家里或者户外也可以锻炼,之所以办健身卡,还是希望有个第三者督促,他不去健身房真的是因为忙吗?不是的,是因为他怕累。
C的理由更是不合理了,她才30出头,年轻着呢,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C可以暂时性地让老人帮忙或者请阿姨来管孩子,自己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拿到重要的职称,C不是因为年纪大、孩子没人管的原因,而是她害怕考不过。
3、那些优秀的人是如何做的呢?
小七也好、A、B、C也好,其实她们最本质的心态都是害怕,害怕努力让家人朋友转发了,阅读量还是没有增长、害怕和客户联系后,客户拒绝了她、害怕花了时间去健身却没有瘦下来、害怕花了时间花了钱去考试却没有考过。
从小到大,我也被未知的结果、可能的风险吓唬住很多次,从而停住了行动的脚步。
事实上,我们没有把心里的这些害怕本质化,我们应该多问问自己,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我们怕被人看不起?我们怕失败后丢脸?我们怕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减分?
可是在大的目标之前,这些万一产生的结果不值得让你害怕,别人看不起你,不是因为你行动,可能反而因为你不行动;失败后丢脸又怎样,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努力做下去,一定会收获成功的……
我们都希望在自己可以掌控的舒适区里生活工作,我们害怕改变,害怕进入另一个陌生的世界,那里是好是不好,我们不能确定。
如果我们能够打破这些心结,还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当下行动的脚步呢?
马云的很多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当年他积极地去西湖边找外国人聊天,那时候的他外语很好吗?和他的外国朋友写信交流,他的外国朋友说,每次马云写的信,他会认真修改他的语法错误。马云的心里对英语没有害怕二字,他不在乎口音、不在乎表达是否正确、不在乎语法错误,那些让我们害怕的英语问题阻挡不了他想要学好英语的热情。
写了《陆犯焉识》女作家严歌苓,约朋友谈事儿,朋友堵车迟到了,严歌苓就在酒店大堂的地毯上,边做平板支撑边等,她不在乎运动的场所、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所以至今她一直保持了很好的身材状态。
罗辑思维的合伙人脱不花在创业的几年内生了两个孩子,生活和工作一点都不耽误。早期,高中毕业的她还在广告公司上班时,接了一个项目,但是没能力做提案。她看着手中听课得来的奥美广告总监的名片,二话不说联系了总监的工作人员,进而联系到了总监,拿下了项目。
他们有个共同的心理特征:不害怕。
你可能说这些是名人的例子,生活中呢?在我身边,我观察了周围做成事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特质,他们考虑周到,顾全大局,一旦有了明确的目标后,他们不害怕去做事,即使做了之后发现了问题,他们也有勇气和耐心去调整方向。
我们内心不都是期望做一个独特的人吗?这一份独特需要你在现实中不要害怕一切未知的结果,相信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回头看,你一定会被自己的行动感动!
全文完,文章系原创,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