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自己上课的时候,自己注意到一个问题,学习成绩好的和一些学习成绩后进的孩子他们的区别在于注意力的分配。成绩好的人在于专注,能够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书或者面前的卷子上。但是成绩不如这些孩子的人表现出来的就是会茫然四顾,看看周围的人或者周围的事物或者周围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他和题目没有进行深度链接。
晚上下班以后自己就在想,和一个东西进行深度链接就是注意力的分配问题。把自己的目光放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所以有意识的去觉察自己的目光,自己的时间分配。
有些孩子做不到日常所说的专心,有时观察还是安全感不够,写题遇到难题的时候就是遇到挫折的时候,如果一个孩子在从小遇到挫折的时候会接受到父母给予的支持,鼓励,勇于继续的探索,这种正向刺激不断强化,最终会促使孩子每一次思考都是积极的,直至掌握很多知识,技巧。
但是若是一个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会更多的接受到父母或者周围环境的否定,于是可能就会觉得很难。这时沮丧和畏难的感受就会充满他的身体,然后如果父母再进行否定或者打击的话,这样就会更多的进行保护自己的选择。逃避当下的困难,选择看周围或者不专心的行为表现。
所以如果要验证这样的猜想,应该去观察周围很多孩子遇到困难时积极思考时他的父母关系是怎样的,在他遇到困难时遇到的语言方向是怎样的?如果都是正向的,积极的。就能证明刚才自己的猜想。
如果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学会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自己想去注意的事情上,并且不断的进行加强,自己就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
人生在于不断的感受和思考,这是生命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