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津养生术
中医里有句老话,叫做“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而唾液为津液的一种,生理情况下唾液有滑润口腔,湿润食物及清洁口腔等功能。又因为它由先天肾精所化,富集了五脏之精和气血之华,所以唾液中含有很多有益于人体健康长寿的物质,对养生保健有着特殊的作用。
古人十分重视唾液养生。中医认为唾液能“润五官、悦肌肤、固牙齿、强筋骨、通气血、延寿命”。古代养生学家陶弘景也说:“食玉泉者,能使人延年,除百病”,并坚信“日咽唾液三百口,一生活到九十九”。后来,“咽津养生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人们自我保健的一大秘诀,甚至清代的乾隆皇帝也总结了一套“津常咽”的养生心得。
在现存的明清两代的养生著作里,明确记载了“咽津养生术”的方法,即我们说的“搭鹊桥”:每日清晨洗漱后,用舌尖微顶上腭,等到有唾液涌出并充满口腔之后,用舌尖来回扫过牙齿,搅拌唾液,最后分三次慢慢咽下。
每日反复几次,便能起到滋养肾精、健身强体、养生长寿的作用。
唾液何以养生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所著《本草纲目.卷五十二》中,对“口津唾”作了如下的说明:“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液。心气流入舌下为神水,肾液流入舌下为灵液。道家谓之金浆玉醴,溢为醴泉,聚为华池,散为津液,降为甘露,所以灌溉脏腑,润泽肢体。故修养家咽津纳气,谓之清水灌灵根。人能终日不唾,则精气常留,颜色不槁;若久唾,则损精气,成肺病,皮肤枯涸。”
故口中甘甜唾液增多、锻炼出水都应心肾交,都为水火既济象,一与心液有关,一与肾液有关。实际上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水火既济体现在口中唾液吞咽乃由于上天、下地、中海之气的混融,体现在下丹乃是心肾之气相交,一口真气对应之内太极发动,其中关窍都在于上下鹊桥要通,使得天地之气勾连。以双目敛心神聚上丹之火力,听息而无声,神注而无意,则元气自生,舌顶上颚以侯,兼助以五心勾连,心包肾经激发,阴蹻一通,则天地之气始接,初始升督降任,以任督升降统一身气脉运化,实强身健体根本之道也。
天地人之气交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自然界来讲,天地气交是云雨的产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得十分清楚:"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是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天地气交产生的。天地不交,则万物不通而死。天地气交,则万物通而生息。
以地域而言,有的地方云雨多,有的地方云雨少,有的地方甚至终年都见不到云雨。云雨多的地方,云雨均匀的地方,天地气交的情况相对就好。你去看这些地方,不但万物生息茂盛,而且多半人烟稠密。比如云南、四川,及江南大部分地区。而云雨少的地方,甚至是终年不见云雨的地方,大都是沙漠、是不毛之地,是杳无人烟之区。为什么呢?因为天地的气交不行。天地不交,所以,万物不通,怎么会有生息?怎么会有人烟?
从时间而言,上述这个特征更为突出。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以春夏二季降雨为多,秋冬二季降雨为少。而春夏二季万物发陈、蕃秀,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秋冬二季万物容平、凋零,一派荒凉景象。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现在我们由大天地拉回到人身小天地,刘力红《思考中医》:“由太阴去看气交,太阴所至而化为云雨"。化是讲生息,生化,太阴脾(胃)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是应太阴所至的"化"。太阴脾(胃)为升降之枢纽,人体这个小天地如何气交?就要靠这个升降枢纽。这东西就是大家熟知的"口水",它是人身气交的标志,生息的标志。
道家修炼的一个重要功夫就是打通大小周天。打通周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经过刻苦的修炼以筑基。周天贯通是要有应验的,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要有客观指标。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应验,就是这满口清香、甘甜的涎液。这涎液有的称甘露,有的称金津玉液。从这个角度看,周天修炼就是提升人体的气交,使这个气交上一个层次,上一个台阶。
道不远人
道不远人。当精神状态、身体状态最佳的时候,口中会有一丝丝、一股股清香、甘甜的津液,就像自然有云雨,那么说明气交、生息是最佳的。而当疲劳的时候,当健康出现问题的时候,口中不再有清香、甘甜的津液,代之的是口苦、口干、口臭或口粘等,反正口中不清爽。为什么呢?是因为气交不行了,人身后天的根本出了问题。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更为通俗而直接的字眼,那就是"活"。大家看活字怎么构成?不就是舌水吗?舌上的水,或者是舌周围的水,这水是什么?不就是上面的"涎",不就是上面的"唾液"。这东西就是"活",就是生命生息状态的标志。
所以,孔子感叹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学医的人都知道燕窝,就是平常百姓也晓得它的价值不菲。燕窝不就是金丝燕口中的这点涎唾凝结而成的吗?小小金丝燕的涎唾都有这样的作用,那么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