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风电光伏电价大降!新能源电价改革释放重磅信号

2025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推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

9月11日,全国首次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在山东落下帷幕。风电和光伏出清价格分别降至0.319元/千瓦时和0.225元/千瓦时,较此前标杆电价(0.3949元/千瓦时)分别下降19.2%和43%。

这标志着新能源电价由政府定价全面转向市场化定价。

电力市场化的时代浪潮正席卷全国,山东作为综合改革试点,以其首次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实践,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提供了关键经验。


01 山东竞价实践与机制创新

作为全国电力市场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山东既是用电需求大省,也是新能源装机大省。

截至2025年8月底,山东新能源装机达1.2367亿千瓦,光伏装机规模居全国首位。

在年度迎峰度夏期间,山东电网负荷8次创历史新高,并首次突破1.3亿千瓦。

本次竞价吸引了超3000个新能源项目参与,最终入围1200个项目。机制电量总规模94.67亿千瓦时,其中风电59.67亿千瓦时,光伏12.48亿千瓦时。

山东创新设计了“机制电量”和“机制电价”规则。

省发展改革委价格处副处长史华南解释,机制电价竞价类似于投标,从“量”和“价”两个维度理解:“量”是根据年度风电、光伏消纳责任权重完成情况等因素确定的“中标”总规模;“价”则按照企业申报价格由低到高方式入围,取入围项目的最高价。

这种模式相当于给发电企业上了一份“动态价格保险”。当市场均价低于机制电价时给予差价补偿,高于时则扣除差价,稳定了发电企业收益预期。

 

02 新能源企业的生存之道

市场化竞争给新能源企业带来了根本性改变。

面对这一变革,新能源企业需要具备三大核心能力才能在新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成本控制能力是基础。风电企业若能度电成本控制在0.284元/千瓦时以下(对应全投资成本6000元/千瓦),按0.319元/千瓦时的出清价仍有一定利润空间。

光伏企业则需要做到度电成本0.199元/千瓦时以下(对应全投资成本1950元/千瓦),才能按0.225元/千瓦时的出清价盈利。

市场化交易策略是关键。新能源企业收益由两部分组成:机制电量(70%-80%)按竞价出清价结算,剩余电量(20%-30%)可参与中长期交易或现货市场捕捉高价时段。

挖掘绿电溢价是新增点。新能源企业可通过绿电交易(绿证+电能捆绑销售)获得环境溢价,通常比普通电价高0.03-0.08元/千瓦时。

 

03 电力用户的机会与挑战

本次改革对居民、农业用户电价水平没有影响,这些用户仍执行现行目录销售电价政策。

工商业用户电价则随电力供需、新能源发展等情况在合理范围内波动。

静态估算显示,改革实施首年全国工商业用户平均电价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在电力供需宽松、新能源市场价格较低的地区,工商业用户电价还可能略有下降。

对于电力用户来说,面对新能源全面入市带来的电价变化,需要制定灵活的交易策略和用电方式来降低成本。

安装厂房屋顶光伏是有效途径之一。企业拥有1万平方米的厂房屋顶,可安装光伏1兆瓦,年发电量约100万度,最快4年可收回成本,之后每年可节约电费约100万元。

合理安排生产时间也能显著降低成本。目前尖峰电价约1.3元/度,低谷电价仅0.3元/度左右。多用低谷电,可有效降低用电成本。

配建储能设施是另一种选择。平均峰谷差价达到0.9054元/度电,通过储能设施存储低谷电,在日间高峰时段使用,可降低平均电价。

 

新能源全面入市是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关键里程碑,标志着新能源行业从“规模竞赛”转向“效益比拼”。

改革通过清晰的投资价格信号引导能源结构向风、光、储等多元协同转变,推动新能源企业科学决策和技术创新。

未来,新能源行业的竞争不再是“谁装机多”,而是“谁更会赚钱”。那些能适应市场化变革、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在电力改革中找到新的盈利空间;而无法适应变革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淘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