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

关于作者】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阿德勒改造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否定了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强调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他以“自卑与补偿”理论为基石,开创了个体心理学流派。代表作有《自卑与超越》《生活的科学》《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等。

阿德勒的思想启发了后来的心理学家,包括提出“需求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马斯洛。

【关于本书】

《自卑与超越》的英文书名为《生活对你的意义(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在书中,阿德勒以克服自卑、追求卓越为核心,系统阐述了个体心理学的核心观点,因此中文书名译为“自卑与超越”,深得本书精髓。

本书是阿德勒思想进入最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出版于1932年,至今行销不衰,解决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理困境。

【核心内容】

在本书中,阿德勒以自卑情结为线索,系统阐述了个体心理学。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每个人总是对现实情况有着更高的期待,这也成为人们追求优越感的核心动力。在应对自卑的问题上,处理得当,可以把它转化为成长和进步的催化剂;处理不当,却可能使自己滑向自卑情结的泥潭。

阿德勒认为,“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奉献”。一个人应当把自我从狭隘的世界中解脱出来,和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展开各种形式的合作,利人利己,是克服自卑、追求超越的终极出路。

图片发自简书App

文稿全文】

你好,欢迎加入新世相读书会。今天为你讲述的书是《自卑与超越》,这是一本心理学的经典著作。你将听到:追求优越感是每个人奋斗的核心动力,我们会因此发现自己的不足,感到自卑,继而寻求补偿,超越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选择正确的路径,则会利人利己,选择错误的路径,则会自欺欺人。

先问你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因为你的身高、长相、家庭出身或者学历背景感到自卑过?第二个问题,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事情是你一直想做,但又不敢去做的?比如,向暗恋的人表白,换一份理想的工作,或是出国留学,这些事你可能想过很多次,但就是没有勇气迈出那一步。你害怕失败,担心被拒绝,或是顾虑别人的看法,这种犹豫不决也是自卑的表现。

如果以上两个问题,你都有类似的经历,说明你也有过自卑的感觉。可以肯定的是,虽然每个人感到自卑的“点”不一样,但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能否克服自卑、超越自我,关系到我们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以及个人的幸福指数。

本书是关于自卑的“扛鼎之作”,作者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莱德·阿德勒。他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但是很多人没听过他的名字,因为他的光芒被同时代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掩盖了。两个人都是奥地利人,阿德勒比弗洛伊德小了14岁,两人从最初的惺惺相惜到后来的公开互怼,也是心理学史上的一段轶事。

阿德勒在20多岁的时候,热衷宣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因此受到后者的赏识,成为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人物。到了1911年,阿德勒在学术会议上,公开反对弗洛伊德,不赞成他把性本能作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阿德勒强调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这件事之后,两个人彻底闹掰了。随后,阿德勒自立门户,创办了个体心理学。

此后100年,阿德勒吸引了众多追随者,形成了阿德勒学派。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提出“需求层次理论”的马斯洛,就是受到阿德勒的启发。另外,2017年,根据阿德勒心理学创作的畅销书和日剧《被讨厌的勇气》走红日本,也让很多人有了改变的勇气。

“自卑和补偿”是阿德勒学说的核心,这两个词也源于他的亲身经历。阿德勒1870年出生在奥地利一个犹太富商家庭。在三岁的时候,阿德勒的弟弟在他旁边的床上去世。一年之后,阿德勒差点因为肺炎丧命,之后又两次被车撞倒,可以说是命途多舛。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很早就对死亡有了深刻的认识,为了消解这种恐惧,他立志成为一名医生。

在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阿德勒当过眼科和内科医生,后来重心转移到了精神病学,成了一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是在1937年,67岁的时候去世的。这本《自卑与超越》是在他62岁时出版的,是他思想成熟时期的代表作。

好,下面我们就分三个部分来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自卑感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第二,克服自卑、寻求补偿的方法,都有哪些?

第三,自卑和补偿机制在工作、社交和婚恋这人生三大难题中,如何发挥作用?

第一部分

下面我们进入第一部分,自卑感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我们来假设一种情况:如果你和阿德勒生活在同一时期,你因为自卑,找他做心理咨询。根据他在书中描述的工作习惯,他会从你进门的那一刻开始观察你,比如你走路的姿势,打招呼的表情,他还会问你对童年早期的记忆,因为你现在能记住的东西,都是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东西。通过这些细节,他到底想了解什么呢?

答案是他想了解你这个人,包括你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你的生活目标是什么,哪些事情能给你带来优越感,你追求这种优越感的方式、途径是什么。他认为这些问题,尤其是你观察、感受和思考生活的方式,是理解一个人的核心。

这种对待生活的方式,英文翻译是 lifestyle,是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这个概念经过80多年的发展,今天相当于“人格”这个概念。阿德勒认为,儿童在4到5岁的时候,人格已经基本养成,在成年之后得到强化,很难彻底改变。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一个人的人格,总结起来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世界观,伦理观,理想自我和自我评价。自卑的产生就和后两个概念“理想自我”和“自我评价”有关。简单来说,“理想自我”越高,“自我评价”越低,自卑感就越强。

比如一个人的理想是将来娶个好老婆,儿女双全,一旦实现了,他会觉得我做到了,在婚姻这个问题上,他不太会自卑,反而很自信。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理想自我”,非常高大,要做一番大事业,改变社会,这个目标的难度就很大。如果这个人又很谦虚,自我评价偏低,他就很容易感到自卑。自卑感会带来紧张、压力,甚至发展成焦虑、抑郁。

“理想自我”和“自我评价”之间的差距是自卑感的来源之一,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自己,理解他人,都很有帮助。

比如说,有一个互联网大佬,经营了十几年的公司在2007年成功上市,融资了几十亿,在别人看来,他已经有所成就,但是他自己仍然有一种很深的挫败感。因为按照他的“理想自我”,他应该融资上千亿,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所以说,每个人感到自卑的“点”各不相同。无论是企业高管、明星大腕还是奥运冠军,他们只是在一个方面有所成就,但是在其它方面,也有可能感到自卑。因为人们总是想隐藏自己的弱点、缺陷和感到心虚的地方,所以,自卑感是一种很隐秘的感觉,只有你自己知道,真正让你感到自卑的“点”是什么。假设你的“理想自我”是做一个博学的人,做一个富有且成功的人,做一个对家庭负责任的人,如果没有做到,自卑感就会产生。

刚才我们提到了,自卑产生的一个原因是“自我评价”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听起来,“自卑”好像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其实不然。因为一个人的“理想自我”,是在和他人的互动当中形成的。而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也常常依赖于别人的认可。所以说,自卑感和一个人的社会性是紧密相关的。下面我们就从社会性的角度来谈谈自卑的产生。

阿德勒指出,一个人在婴儿时期,在和家人的互动中,就产生了自卑感。比如说,婴儿不会说话、不会走路,就连自己饿得不行了,还得让母亲帮忙喂食。而在他眼中,自己的父母、哥哥姐姐,能够完成各种神奇的动作,彼此说说笑笑。虽然懵懵懂懂,这个婴儿还是会感到一种弱小、无助、没有融入的感觉,就会产生自卑感。

用阿德勒的话说,“自卑感的起源往往是社会适应不良”。比如说,罪犯、酗酒者,问题儿童和神经病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缺乏社会合作意识。

对我们很多人来说,从3、4岁开始,第一次上幼儿园,走出家门,走进一个小社会,我们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会不断校正自己的位置。但是阿德勒发现,从小被过度娇惯的孩子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会遇到比较大的困难。因为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一直是家里的中心,家人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给他享用。他只会索取,不懂给予;总是想着别人能为我做什么,而不是我能为别人做什么。他没有培养出社会合作的意识。

这样有什么隐患呢?一旦环境变了,不再以他为中心了,他会有一种失落感。比如,阿德勒在另外一本著作《生活的科学》中,举过这么一个例子。有一个被宠坏的小男孩,碰巧又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他开始上学之后,如果周围的同学都很友善、宽容,他会很快获得掌控权,成为焦点人物、班长或是学生领袖。但是如果他遇到严厉的老师,打压他这种苗头,当遇到这种新情况,他以往人格的弱点,就会暴露出来,同时他也不知如何应对。这个男孩可能会试图逃避,可能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甚至头痛、失眠,这些症状又可能成为他不去学校的借口。这时候,他已经产生了自卑感,甚至发展成更严重的自卑情结。

除了被过度娇惯,阿德勒还指出,有生理缺陷,或是从小被忽视的孩子,也会出现社会适应不良的情况。但是,这不是绝对的。对于不愉快的童年经历,不同的人会做出完全不同的解读。比如说,身体的残疾可能会让一个人回避困难,也可能激励另外一个人超越自我。一个被娇惯的孩子,长大后也可能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不能一直以自我为中心。

这也说出了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怎么解读自己的经历,是你自己的课题和权力,就看你有没有这个勇气去使用这个权力。

好,以上就是本书的第一个要点,来做个小结。说到自卑产生的原因,就不得不说到一个人的人格。人格是一个人和周围的社会环境共同塑造的结果。每个人独特的人格,决定了他感到自卑的点是千差万别的,应对方式也各不相同。

第二部分

好,下面进入本书的第二个要点,我们来说说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理论——自卑与补偿。补偿是解决自卑心理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

首先要说明的是,自卑的感觉并不好受。如果一个人总是自我贬低,看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总是责问自己,“为什么我不能做得更好?!”想想就知道,这种感觉是很折磨人的。所以,人们总是想要摆脱自卑。怎么摆脱呢?这时候,人就走到了一个岔路口。

就像一首诗里说的那样:“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而决定了一生的道路。”阿德勒认为,当人们要摆脱自卑感的时候,主要有两条路径:要么是直接解决让你自卑的问题;要么是通过补偿的办法间接解决,但是补偿有真假之分,货真价实的补偿能够利人利己,虚假的补偿只能是自欺欺人。

通常来说,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这需要勇气,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到。我们来看一个人真实的经历。有一个女孩刚上大一的时候,发现自己不敢公开演讲,这让她感到自卑。她的想法是“越是不行,越要练习”。她开始参加各种演讲比赛,从院系到学校,最后到省级比赛,就这样,一步一步,她克服了自己对演讲的自卑和恐惧。这是一种在A点自卑,就在A点补偿的做法,是一种货真价实的补偿。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没法直接解决,这时候可以采用“曲线补偿”的策略,就是说,在A点自卑,通过B点补偿。举个例子,有一部好莱坞电影叫《爆裂鼓手》,讲述了一个热爱音乐的年轻人,想要成为顶尖爵士乐鼓手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情节,一家人在吃晚饭的时候,男主角的哥哥由于球打得好,被长辈们各种表扬。这时候,男主角也想得到一些认同,于是他说自己打鼓打得很好,但仍然遭到家人的嘲笑。在这之后,男主角开始疯狂地练习打鼓,把双手都磨出了血泡,最后取得了极高的造诣。这位男主角就是通过音乐上的优越感,来补偿自己在运动上的自卑感,这也是一种货真价实的补偿。

但是刚才这两种办法,都是少有人走的路。很多人会采取回避的态度,转向自我保护,寻求一种虚假的补偿。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过一段时间,自卑感又会出现,而这条路只能通向更深的自卑感。

自我保护的表现有哪些呢?有些人会出现身体不适,比如说头疼、失眠或是患上焦虑症。举个例子,有一个男孩和父亲的关系很僵,父亲总是要求他去自家餐馆帮忙,但是他不愿意,后来这个男孩出现了失眠的症状。因为他不想听从父亲的指挥,又没有胆量面对自己的父亲,用沟通解决问题。而如果他开始失眠,第二天就会精力不济,就不用去餐馆工作了。所以说,失眠只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对策。

除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异常,阿德勒认为,拖延症也是在回避问题。对我们一直想做、又不敢去做的那件事情,有时候我们会往前迈出极小的一步,来安慰自己,“你看,我确实在行动”。但刚迈出一小步,又退回到自己的舒适区。这种犹豫不决,也是自卑感的表现。

这些自我保护的策略都只能维持一时,等到失效之后,导致自卑的问题又会浮现。这时,我们又走到了一个岔路口,一条是面对,一条是逃避。如果我们再一次逃避,就会再一次失去勇气,陷入到程度更深、持续时间更长的自卑感中,这时它已经发展成了自卑情结,会阻碍一个人的成长。

有自卑情结的人,经常使用一个句式来说话,“因为有A这个因素的存在,所以我做不到B这件事情”。比如说,因为我工作太忙,所以没时间提升自己。或是像歌词里唱的那样,“我没那种命呀,轮也不会轮到我。爱情老是缺货,我争什么”。但实际上,这些都是自我保护的借口。

自卑情结好比是画地为牢,一个人给自己划了一个圆圈,然后找来各种借口,和自己,也和别人解释说,他为什么不能迈出这个圈。看似荒谬,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除了给自己找借口以外,有的人还会用另一种心理——优越情结,来补偿自卑。比如,当一个人陷入自卑情结,心里是很不舒服的,他想要摆脱,又不愿意付出实际行动。这时候怎么办呢?他又一次走了捷径。为了寻求补偿,他会告诉自己,“我很优越,很成功”,以此来制造一种虚假的优越感,这就变成了优越情结。有优越情结的人,经常表现出傲慢自大,自吹自擂,就像人们常说的,“一个人越是吹嘘什么,越是缺少什么”。

优越情结,还可能表现为专横跋扈或是一意孤行。很多罪犯都有优越情结。有的小偷因为贫穷感到自卑,又不愿意通过劳动致富。于是他去偷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来实现一种虚假的优越感。正如阿德勒所说,“如果你深入观察优越情结,总会发现自卑情结的影子”。

好,以上就是本书的第二个要点,关于自卑和补偿的机制。当一个人感到自卑,想要寻求补偿的时候,就走到了一个岔路口,眼前一条路是面对和解决让你自卑的问题,这样既能提升自我,也能为社会贡献价值;另一条路是回避问题,时间久了,可能会陷入自卑情结,画地为牢。

第三部分

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是值得赞赏的。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去面对和解决每一个问题。生活总是给我们提出更多的要求,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选择回避。但是阿德勒指出,人生有三大课题,是我们没法回避的,这就是工作、社交和婚恋。

自卑和补偿机制,在这三大课题中,有哪些体现呢?这就是本书的第三个要点。

我们每个人都有局限,有弱点,与他人合作,就是对我们自身局限的一种补偿。阿德勒认为,要想成功地应对三个人生课题,终极出路是关心他人的利益和福祉,与他人合作,为人类社会贡献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如果说社会是一张巨大而无形的渔网,我们应该尽力把自己编织到这个网络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把自己变成一个有用的节点,连接起他人,同时让这个渔网更加牢固。所以说,在自卑与超越的路上,合作是一条必经之路。

带着这个视角,我们先来看看,在工作中,自卑和补偿机制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有些人的职业选择,是为了弥补小时候的自卑感。比如,有的人在童年就经历过亲人死亡,他们很早就意识到了生命的脆弱,他们想让自己和家人变得更强大,因此会希望成为医生、护士或者药剂师。但有时候,死亡的经验,可能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加以补偿,有些孩子可能希望成为画家、作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获取永生,有的也可能献身于宗教事业。

除了克服自卑感,有些人的职业选择,是为了追求一种优越感。知道了这一点,可以用来启蒙孩子的职业兴趣。如果问一个孩子将来想做什么。他可能会说,我想当科学家、飞行员、警察或是汽车司机。这些答案大多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们要问他为什么,来找出潜在的动机。

如果一个孩子的目标是当老师,要看他是真的对教书育人感兴趣,还是喜欢处于优势地位,来支配别人。从孩子的答案中,我们可以了解,他想在哪方面获得优越感,他认为生活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从而提供必要的引导。这是关于人生的第一个课题,工作。

其次,我们来看看,自卑与补偿机制在社交中的体现。我们人类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他人的支持和合作,每个人都需要获得归属感。

研究发现,归属感和自卑感之间是一种反比关系。一个人的归属感越强,他的自卑感越弱。这就是为什么,一个稳固和谐的家庭,一段坚固的友谊,都能减少人的自卑感。

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找到归属感的方式,会为他成年之后的归属感,设定一个基调。比如说,如果一个婴儿认为,表现出聪明可爱、无助或者能力欠缺的时候,能够获得关爱,找到归属感。在成年之后,他可能还会用同样的方式,去获取归属感。但如果其他人没有因此接受他,他就会感到自卑。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第三个人生课题——婚恋。

在爱情和婚姻当中,我们也能够看到自卑与补偿的现象。比如,你可能会喜欢一个你想要成为的人。他的技能、特质和天赋,能够间接满足你对优越感的追求。

再比如,互补型的恋人。当一对搭档有不同的技能,每个人都在擅长的方面发挥作用,同时能给对方支持,这也是一种补偿机制。

阿德勒指出,配偶的选择和童年经历也有关系。如果男孩子和母亲相处得不好,或是女孩子和父亲关系不和,他们会寻求和父母正好相反的类型。如果父亲脾气暴躁,女儿可能会找一个性格温和的男人当老公。

而如果一个男孩的母亲总是对他吹毛求疵,男孩又很软弱,害怕受人压制,他可能只想找那些愿意顺从他的女性。同样是这种情况,还可能催生完全相反的选择。如果男孩想证明自己强壮有力,他会找一个看起来也很强壮的伴侣,来证明自己的强壮。

好,以上就是本书的第三个要点,关于自卑与补偿机制在工作、社交和婚恋中的体现。

最后,我们来介绍一点,心理学界对阿德勒学说的评价。当然是有褒有贬,我们来说一类主要的批评。

其中最知名的批评者就是弗洛伊德,他起初非常欣赏阿德勒,在阿德勒离他而去,自立门户之后,两个人就开始公开互怼。弗洛伊德说,“阿德勒说是新的东西,都不是真的;阿德勒说是真的东西,都不是新的。”也有其他人认为阿德勒说的都是“常识”。

对此,阿德勒的追随者认为,这正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优点。阿德勒讨厌专业术语,他希望自己的书能帮助那些没有受过学术训练的人完善自我。用今天的话说,他希望自己的书是“对用户友好的”。

最后,回到今天讲的《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想要克服自卑,就要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用脚踏实地的努力,换取货真价实的补偿,只有这条路,才能通向自我超越。

金句:

1.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2. 理想自我是指“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自我评价是指“我现在是什么样的人”。当自我评价低于理想自我的时候,自卑感就会产生。

3. 一个人只会在他在乎的事情上,感到优越和自卑。每个人感到优越和自卑的点,各不相同。

4. 当人们要摆脱自卑感的时候,主要有两条路径:要么是直接解决让你自卑的问题;要么是通过补偿的办法,但是补偿有真假之分,货真价实的补偿能够利人利己,虚假的补偿只能是自欺欺人。

5. 如果说社会一张巨大而无形的渔网,我们应该尽力把自己编织到这个网络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把自己变成一个有用的节点,连接起他人,同时让这个渔网更加牢固。在寻求自卑与超越的过程中,合作是题中应有之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001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10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874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01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22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05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29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742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193评论 1 30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27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583评论 1 34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05评论 5 34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11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64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3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58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47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