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类型是一种动态发展,其关键在于感知与判断的发展。人在不同人格维度上的偏好是天生的,我们之所以了解人格类型不是为了改变,而是为了更好地帮助自己遵循天性,了解自己独一无二的天赋优势。
第一次被人问起,“你知道自己独一无二的天赋优势是什么吗?”
我愣了一下,脑子里跳出来,吃苦、坚持、好学……
“独一无二?”一起做demo的好友问。
“不知道……”我有些心虚。
别说我30多岁不了解自己,有多少人可能一辈子也没有试图探索过自己独一无二的天赋异禀。这也是我对生涯教育着迷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对自己产生了好奇,另一方面是我的职业原因,我想为了解学生提供另一种可能性。
初次接触MBTI是在生涯导师课上,网上关于它的科学性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因为我也是刚刚接触,并不敢轻易应用在班级建设中。更不敢对哪个学生进行这样的人格类型分析。所以说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我自己,我因为生涯教育,看见或者觉察到关于未来的更多种可能。其开端就是我对自己的探索,关于人格测试,到底是真实的我,还是我希望中的我,这还有待探索。甚至很多心理领域是不支持这种量表测试。但是,不论怎样,这是我对自我生命探索迈出的重要一步。
其实做过人格类型测试的会发现自己在很多选项方面都存在多项选择或是交叉选择。你可能一直以为自己是外倾型人格,结果测试出来其实是内倾型人格。对此,也有人说,我们的人格是被后天摧残过的,可能你显现出来的并非是你真实的人格特质。比如妻子一直以为丈夫是内倾型人格,其实丈夫是外倾型,只不过在平时的生活中,丈夫没有表现出对外在明显的情感表达和关注。
人格类型的相关研究也表明,不同人格类型的个体在兴趣、价值观和需求上都是不同的,学习方式的不同、理想抱负的不同、对外在的关注也会不同。
比如对于内倾型人格来讲,要想保证做事的效率,就必须努力发展自己的辅助自己的辅助心理功能去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帮助自己思考。
一位内倾直觉思维感知型的教授曾对一个外倾学生讲,你的论文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大部分篇幅都在描述事实而不是阐述原则。显然你觉得事实比原则更重要,所以我给了你B.比起成绩本身,这名学生更难接受的是教授给出的理由。她愤怒地说,事实当然比原则重要啊。所以,不同的人格类型一定意义上会影响沟通的效果。
又如一名6岁的情感型(F)男孩在与一名5岁的思维型(T)男孩相处了一周后,抱怨他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事实是思维型的人喜欢按理性而非喜好做事,而情感型的人从小就会根据主观喜好而非理性逻辑做事。
由此想到我作为一名情感型(F)老师在和思维型(T)的孩子相处时,要想影响思维型孩子或情感型孩子,就要利用他们的喜好打动他们。比如说外倾情感型(EF)孩子如果没有得到预期中的表扬鼓励,可能就会做出各种奇怪的行为以此引起别人的注意。如果思维型(T)孩子注意力不在思考上,很可能就把思考力用在和别人“抬杠”上,很有可能还会被贴上“消极”或者“不合群”之类的标签。
那么,在正常的人格发展中,个体往往喜欢频繁地使用自己偏好地心理功能,因为频繁使用,相应地发展也会愈加地成熟,从而使与之相对立的心理功能备受冷落。所以说,个体的人格类型是由其最常用的、最强大的心理功能所决定的。某种程度上,个体的人格优势是可以弥补自身的智力缺陷的。如果个体人格发展健康,即便智力平平,也能凭借自身的人格优势即独一无二的天赋优势取得相应领域的成功。
要么说所有人类社会的文明加起来都不及一个生命丰富多彩。
其实无论是测试结果中的“我”还是自身期望中的“我”,都可以理解为这是我们对自我生命的美好愿景。
发挥长板,规避短板,努力将个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先渡己,再渡人,我想,这应该是生涯教育带给我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