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朋友圈被前任刷屏,还是电影《爱乐之城》热映之时。
同样是消费前任,《爱乐之城》的处理恰到好处。
《爱乐之城》同样是旧爱意外相逢,但是没有狗血的相拥而泣,没有久别重逢的难以抑制。有的只是克制,是让彼此在琴声里,进入一段平行时空,在想象中“如果我们一直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等琴声落停,Mia走到门口,回头与Seb的四目相对,那一瞬间,他们谁都没有流泪,都懂了,我记得你的好,彼此微笑,这就够了。
生活没有如果,两人都过得很好,也都各自实现了理想。幸好,他们当初放了手,成全了彼此。
刘若英的那首《后来》,当年的我并不喜欢,我最喜欢的还是她在《少女小渔》中的样子。我对《后来》的歌词也无感,大概因为年少时冷心冷性,受张爱玲和师太影响太深,残酷的现实尚来不及应对,每日下班仿佛没了半条命,没时间伤春悲秋的去想前任。
师太名言:情绪这种东西,非得严加控制不可,一味纵容地自悲自怜,便越来越消沉。所以,还是想想业绩,想想KPI更实际,PPT做好了没,明天报告会不会突然忘词、出丑。什么时候能买起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爱情?还是往后排排吧。倒不如想想看中的衣衫什么时候能买回?过几日的会议要主持穿什么更得体诸如此类眼前的问题更实际。
关于年轻人的爱情,那些爱而不得,那些错失,那些曲终人散,那些千回百转,林夕的词早已写得透彻。
“流浪过几张双人床,换过几次信仰,才让戒指义无反顾的交换”
“她成功了,他没有”
“世上情人讲遍世上甜言,可惜经过试炼不惜撕破了脸”
“为了钱,手上没余钱,哪怕天生一对,也恐很快情变”
“他得到发妻的爱,他的女友偏却得到理想失去爱。”
年轻时的男男女女,完全是不同的成长曲线。
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初入职场,这段时间女生从情商、学业、还是职场成绩都几乎碾压男生。
当年轻的男孩还在职场摸不着头绪之时,女孩早已上了职场的快车道,开始独挡一面。
当一个女孩收入不错,工作不错,她去买奢侈品、去世界各地旅游,大家都会觉得这个女孩很优秀,很能干,很懂得生活。
而同龄的男孩子呢,面对心仪的女孩,往往自己收入还不如人家,或者最多和对方持平,而他的竞争者却是那些更年长,更有社会地位的男性。
这些更有社会地位的男性提供给女孩的是更大的眼界和更好的物质。
对于年轻男孩,社会一致的问题都是:
房子买了吗?首付凑够了吗?有车吗?有本市户口吗?
男孩子确实压力很大。
在青春的前半段,看上去女孩暂时领先。
但,还有后半段。
这后半段,从建立婚姻,有了孩子,逐渐步入中年开始。
进入婚姻后,大后方逐渐稳定,照顾孩子,操持家务基本上都落到了女人身上。毕竟咱们国家的国情还是有官方媒体出来宣扬女人太强势是要毁了家庭和孩子的,一个女人要是不顾孩子不顾家,简值就是罪不可恕。
而男人绝大部份这个时候专心拼事业和工作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看似长不大的小男孩一旦结婚之后往往呈现爆发式的成长。
而女人不被逼着进化成超人也不行了,既要带孩子,又要做家务,还要工作,还要得空把自己收拾得能勉强出去见人,不能成为黄脸婆。
毕竟这年头,时不时的总有媒体出来宣传,看人家女子,事业、家庭、身材、美貌、孩子一样没耽误,还顺带多拿了个学位,带娃的同时还做大了事业,拿了A轮、B轮、C轮融资,每年总要有几个这样的人生榜样出来狠狠地花式吊打我们这些一无是处的普通妇女,生而为人,我也很郁闷。
回到爱情的话题,时间是健忘的良药,当我们回忆起前任,记起的总是对方的好,而忘却的却是当年的伤。
就象方小晓在和林见清谈恋爱之前,只是一个虚荣少女,换男友无数,把林见清只当备胎。在恋爱后,却几乎象变了一个人一样,勤俭朴素,同甘共苦。
而林见清在恋爱时,从对方小晓的无限包容到后来无法控制自己情绪,把失败的怒火全都发泄在女友身上。他爱面子,为打肿脸充胖子受到嘲弄而酒后发疯,无理取闹。
两个人越来越远。这时候的方小晓爱得很卑微。
两人的分手是必然的。
而此时,林见清却认为方小晓离开他,是因为他穷。
女孩子不怕穷,怕的是心寒了,却看不到希望。
年少时,我们不懂爱。不懂如何去表达爱、爱自己、爱别人。炽热的情感让两个年轻的生命抱得太紧,却又象剌猥一样狠狠剌伤了对方。
每一次在感情上受的伤,才会让我们反省自己。
如果方小晓不离开林见清,林见清永远不会长大。
而在十年之后,在记忆的滤境中,他们却记得的是当初彼此最美好的印象,而忘记了当年所有的不堪和鸡零狗碎。
对于前任,无数次的事实已经证明,即使再有如果,我们还会如此选择。
所有的久别重逢都是狗尾续貂。
每一次错过,其实都是自己下意识的选择。
再来一次,还是如此。
但即便如此,我相信还会有很多个时刻,我们都还会想起那些曾让我们做出巨大改变的前任。
因为,在这孤独的世界上,我们都渴望着找到一个共振源,能让自己奋不顾身,能让自己发掘自己更高价值,更纯粹人生意义的人。哪怕这只是漫长生命时光中的一个幻象,一个短暂的投影。
但是,人生的意义,就是由巅峰时刻决定的。
所以,总有人会飞娥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