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我刚工作了一年就离职回家的那会儿,我妈妈是欣喜的,她以为我想通了要回家考公务员了。
“不考公务员也可以,起码也是要去电视台当记者的。”她说。在她心里,我一定是个活泼开朗非常健谈的女儿吧。要不然为什么当初会一股脑地读新闻学院呢?
可我实在不敢告诉她,我的麻烦在于:我,厌,工,了。
根本就不想工作,似乎做什么也无所谓的样子。这种厌工式的焦虑,让我一度只想逃回自己的世界里,不想再回到社会。
在离职后的第一天我就失眠了。
我那晚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回想起从16岁起就开始做的种种关于职业道路选择。当时的信誓旦旦,如今却突然想全盘推翻,那种难受感我至今记得。
例如高二时选了不怎么擅长的文科。
那时唯一记得的就是教导主任在某次广播操结束后,嘲讽我们班选理科的人太少,肯定没好好考虑清楚。我趴在桌上没有心思思考文理的差别,毕竟我还不怎么偏科,就想着XX班的高材生都选了文科,自己也不会差到哪去吧。
例如高考完后没有顾虑地就选了广告学。
我真的很想时光穿梭回过去,一把拿走18岁的我的志愿表,冲着她吼:选什么都不要选广告学啊!你将来是会因为没有一技之长而崩溃的你知道吗?
然而我相信,18岁的我一定会冲着24的我懵懂地笑:“怎么会呢,我真的很想某天在街上一抬头,就能看到我做的广告呢。”
例如大学毕业后我挤破了头想要进广告公司。
21岁的我头一次见到珠江新城的高楼大厦,CBD人来人往的西装革履,满眼只装得下新奇和未知,必定会对24岁的我嗤之以鼻:“你能不能有骨气点?工作多好呀,还能赚钱,谁还想再上课这么无聊呢。”
我也知道,就算推翻重来,以我那时的眼界和能力,根本就没办法判断未来,仍旧会做出原先的选择一去不回头。
现在的新闻、媒体, 都在毫不例外的用一遍遍的故事和经历告诉我们,到最后成为人生赢家的,不一定是最聪明的那个人,而是从始到终最坚持的那个人。
道理大家都懂,但坚持的方向对不对,或者自己反悔了又如何重头再来,这或许是所有人一直从未间断焦虑的问题。
不了解自己?先从职业测试开始
我知道,我是一个极易被外界的表象和自己的脑补蒙蔽的人。轻易不加思考就下了选择,跌倒也不出奇。所以,我得深度挖掘我自己:究竟擅长做什么,喜欢做什么。
这种探讨人类人格类型的事情,已经有无数的前人用一堆专业测试工具来验证,不需要我们闭门造车。我当时在网上选做的是网上较多人推荐的霍兰德职业测评和MBIT测试,再多的话可能就会太混乱了。
两份测试结果都在显示我的性格:内向,偏直觉,思维,直觉,喜欢理性思维多于社交活动,沉迷于解决问题。分析里还特地强调,不适合做需要长期与人沟通的工作。
联想到我之前做的两份工作,全都躺枪。因为专业的关系,前后加起来做了一年的AE( account executive,客户主任),日常都是周旋在联系客户和供应商之间,工作内容就是沟通、沟通和沟通。
开始还是信心十足,但发展到后来,每天早晨,想到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电话,我就心神愈加烦躁,满脑子想着如何才能避免繁琐的沟通就能把事情做好,结果就是把很多大小事情都堆在自己的身上,沟通愈加磕磕绊绊,当客户的电话打来时甚至假装没看见,拒绝接听。最后终于忍无可忍,顶着巨大压力,找了个父母催着回家的鬼理由,辞职。
这就是做着跟自己性格相反的工作的后果。它会直接打乱你的三观,怀疑自己的能力,直到把你整成焦虑的人。我做AE1年,就怀疑自己工作的意义1年。因为在我的价值认同里,只有做“实事”才是有意义的,才是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所在;沟通之类的事只是附加品,是在消耗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当然,这种价值认同没有对错之分,也有的人的性格就是喜欢沟通、喜欢在聊天里获得精力,觉得坐在办公室里专心研究的人特别无聊。我就经常发现,身边有很多这种同事就是这种性格,跟客户沟通起来朝气蓬勃,越聊越有意思,甚至能成为私下朋友,下班后相约着小酌两杯。
我曾羡慕过这一点,也为自己没有这种能力而感到沮丧焦虑。但做过性格测试后,我才开始恍然大悟之前的焦虑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我自己,做了不擅长的事。
所以,对目前这份工作焦虑的你,还没考虑好自己擅长的事的你,先来一份专业的测试吧。
不能全靠职业测试,也要学会梳理自己
对本身的性格、工作的喜好都有可能随着年龄发生变化,性格测试不是完全准确。所以对自己的过往进行深究和总结,列成表格/思维导图/数据,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结的内容主要有:
1、过去:我以前经常做什么?做哪件事最令我有成就感?
2、未来:我的目标是成为什么样的人?需要哪些技能?
3、现在:现在做的工作,跟我的目标相关吗?不相关的话,就不做。
这三个问题,基本上就可以“镇压”得住焦虑了。例如你从小就喜欢研究护肤品,想当一名美妆博主,那么跟学习美妆技能无关的乱七八糟的事就不用焦虑了,直接排除吧。
经过反复地对自己的过往经历梳理,我得出的结论是:
过去的我,做技术相关的最令我有成就感。
(中学时最喜欢上电脑课,老师教的C语言我都能牢记;大学时沉迷过研究各类软件运用,觉得特别有意思)
我的目标是,成为一名程序员。
(前前后后又对比了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岗位,做程序员最符合我的理想工作状态:专注于编程领域,不需要与太多人有繁琐的沟通)
确定目标,找准该职业的领袖人物
现在不乏有很多文章或者电视剧在洗脑:不要模仿别人,要成为自己,才会有独特的风格。话是这样说没错,但这种只适用于已经站在顶端闪闪发光有自己个性的人,用来革新自己。刚出来社会的我们,还是好好观摩别人是怎么走路的,自己才会少走弯路,直奔目标。
找准目标领袖人物还是挺简单的,相同的人自然会聚集在同一个地方。通用的就是在微博、知乎等网站搜索职业关键词,找到该领域的大神们,总能顺藤摸瓜搜集到他们的经验,他们是如何当上行业翘楚的。再细分一下,就是到专业的app/论坛里去寻他们的踪迹。
例如想写作写自媒体,就在简书里翻一翻,总有写作风格对你胃口的作家在那里谈笑风生。他们平日里在做什么、想什么,如何踏上写作之路的,都会流露在他们日更的文章里。
稍微回归到现实……
但是在涉及到第3点,“现在”工作的时候,我又开始犹豫了,就又回到了之前的焦虑状态。主要原因只有一个:现在的我没攒多少钱,时间紧迫着我赶紧找到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交水电房租,给家里补贴。但是我目前做编程的能力又完全不能达到上社会找工作的水平,所能找到的工作只肯让我做回以前工作相关的事。
难道我要继续陷入做AE的工作的死循环里面?
终于,我一咬牙,做的决定是:退回到舒适区里,边工作边提升。
我退掉了在广州租的简陋小房,回到父母的身旁,在家乡找到了一份离家近的小公司微信编辑工作,月薪低,但也安安心心地开始做起来。没错,我是仗着自己还存留点写文案的能力来过活,写作是我最适应的舒适区域了,起码没有到处与别人沟通来得麻烦,也没有太多沮丧感。
现在的我,白天里,我是写着推广文章的小编,朝九晚五,准时下班打卡。晚上,我是跟着编程课程学习的学生,跟着一群比我小好多但也同样热爱编程的人,讨论着课后作业,朝着自己的目标慢慢前进。
最后
写到这里,我想说的最后的话是:有焦虑是好事,表明你已经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的路。但把焦虑转化成一条条行动的目标,才是最正经的事。如果不确定目标,就做专业测试,就梳理自己的过去,就跟随行业大咖的脚步。最后你就会不知不觉发现,自己到最后,也自然成为了领袖人物。
焦虑什么的,还是不要只存在自己脑海里,实践起来吧。
本文作者年龄段:18-2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