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三思的三思
【壹】
每当读那些经典古籍,心中便有一分叹息。
比起古人们,我们在精神世界里真的是没有什么进步。
先秦时期各种伟大的哲学体系,奠定了我们整个民族的根基,依然是我们今天最为倚重的思想、行动的方向。
不管你承不承认,这些哲学体系对于我们的影响,是深刻在骨子里的,只是我们很茫然而已,以为无所谓,我们真的太无知了。
不信?那就来看一看大致的清单:
六艺类:诗经,尚书,周易,易传,仪礼,礼记,大戴礼记,周礼,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尔雅史书类:逸周书,国语,战国策,穆天子传,竹书纪年,世本
子书类:论语,曾子,子思子,孝经,孟子,荀子,老子,庄子,文子,列子,鹖冠子,慎子,申子,商君书,韩非子,邓析子,尹文子,公孙龙子,墨子,鬼谷子,尸子,吕氏春秋,鬻子,管子,晏子春秋
兵书类:司马法,六韬,孙子,齐孙子,吴子,尉缭子
其他:山海经,黄帝内经,楚辞,考工记
稍懂一些的人就知道,我们活在世上,谁能活得超出这几本书的范围?
我们细想一想,我们不管是在哪个领域的人,哪种生活的人,哪种追求的人,在精神思想之上,我们要找的人生答案,哪一种不在这几本被认为的破书之中?
但我们的可悲就在于,从不曾看见这些就在身边的伟大哲学,却本末倒置地向其他错误或肤浅的地方寻求解脱。
我们真是荒唐得可以啊。
【贰】
为什么我会有这些想法,这样的想法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读书让我爱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喜欢传统文化的朋友应该知道我所说的意思。这两天浅读了几篇《黄帝内经》。我忍不住了要写几句。
当然,我是有自知之明的,如此深厚幽远的《黄帝内经》别指望随随便便就能看懂,我是抛砖引玉地自说自话而已。
几篇文章,我读得很慢,总觉得短短千百字的文言文之间,有太多的话要讲,又有太多的话讲不出来。
全本《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各有八十一篇。读了几篇,却始终对开卷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印象深刻,且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对于它的标题,“上古天真”四字我觉得极为意长深远。为什么伟大的《黄帝内经》会以这个标题作为开篇,看似简单却定然有深意。什么是“天真”,此二字必然不是单纯的天真无邪之意。天,我理解是天下、自然之意。真,是顺应各种规律。道家所说的“道法自然”便是这个意思。道家崇尚自然,最忌人为。天真二字,看起来如此简单,细思则深有意趣。如今我们试问自己,是否都失去了“天真”?我们又怎么失去了“天真”?
《黄帝内经》这本书是黄帝与他的老师歧伯之间的对话。他们用对话的方式,诠释了我们生而为人,遇到的种种困惑与无奈,来做到如何为之解脱。它是我们伟大的中医的理论基础,最伟大的医典,就像《本草纲目》可以说是最伟大的药典一样。
【叁】
开篇第一句对黄帝其人作了言简意赅的介绍:“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黄帝被看作是当时天下最优秀的人,一生的轨迹用短短二十来个字便形象地描述了出来,这个天下一等一的人,直到最后“成而登天”,成为天下的领袖。
但是纵然拥有了天下,黄帝依然很困惑,他问老师歧伯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很有意思,黄帝问伯岐的话,像极了我们今天的语气,我们今天也会问古人如何如何。可见我们中华历史要比我们想象地更久远,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歧伯回答:“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黄帝说以前的古人,能活到百岁依然身体硬朗,今天的人,没过五十就各种衰老,到底是因为时代不一样了呢?还是我们人为的、自己的过失呢?
【肆】
黄帝距今应该有四五千年了,你看他的问话和四五千年后的我们有不同吗?我们困惑了几千年,但答案其实在黄帝时期就早揭晓了。
歧伯的回答中最重要的是一个“道”字。“上古之人,其知道者”,黄帝口中的过百岁而动作不衰的人,是明白“道”的人。
历来我们都说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但我有个疑惑,我们一直说道家的学说是“黄老学说”,黄帝可比老子久远得多了,所以感觉说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我个人认为不妥,应该称其为一位集大成者,老子在纯理论领域解释了什么叫“道”。
《黄帝内经》则在医学、养生领域,处处体现了“道”的伟大内涵。从某种角度来讲,《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和道家是一体的。
什么是懂得“道”的人,歧伯说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之人。遵循万物阴阳的变化,在人生中懂得一个“和”字。如此回归到一个自然的心态,才会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看看我们身边长寿的人,并不是他们吃得多好,活得多高贵。而是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心态不争。老子不是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吗?
一个人,即便生活中有万种之好,一旦心态不好,便是最致命之伤。
我扪心自问,我的心态好吗?我只能无言地自己摇摇头,我是一个性急的人,在心态方面,不是一个健康的人,更别说歧伯口中的“道者”了。
在生活中,我也发现,行走在都市中的人们,心态说是健康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我们都意识不到其实我们大多数人的心态是有问题的。但为什么我们都不自知呢,我认为正是因为整个社会的心态是不健康的,而受大环境的影响,我们都忽略了自己的心态问题,都习以为常了,有病也不认为是病了。
为什么整个社会的心态不健康了,我不说大家也明白。
歧伯说当今之人是何种表现?他是在跟黄帝说,我却身临其境地感觉像是在对我说。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歧伯口中的“道者”我们没有做到,而他的“今时之人”我们几乎无一例外的对号入座了。包括我和我身边奋斗着的人,有谁是起居有常的呢?我想了想,还真没有。
我们呢?比如熬夜,是我们经常经历着的。用中医的话来讲,人的自我修复是在熟睡以后,你不完成,就会长异物。病就是这么来的,熬夜是最伤人的,但我们重视了吗?以为明天补一觉就好了,但真的能好吗?我们的生命都用在了追赶他人之上,而他人亦在追赶他人,如何的追赶才是一个点,有个度吗?
一旦身体有恙,便寻东问西求方求药,治好了呢,又忘了先前的伤痛依然如故。心中却永远有一个无解的问题——怎样才能身体好,活得更久。我想我们应该读读这些经典古籍,在养生方面应该要读读《黄帝内经》,我们很多自身的问题根本不用上医院问医生,都已经写在里面了。
我们今人的那些生活上的习(毛)惯(病),在歧伯看来都是“虚邪贼风”,要“避之有时”。
他建议我们应该“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如此,病怎么还会来呢?我们的生活应该是“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我也知道,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几乎没人能做到这样的境界,我们都是为生活而奔波忙碌之人,奋斗的信念无可厚非。但这并不妨碍《黄帝内经》等这些经典对我们的某些启示。
【伍】
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忘记: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我们当今之人缺什么?有一句话我觉得讲得很对,我们需要得不多,而想要得很多。
每个人对于成功的理解不一样。道家的成功是返璞归真。它把那些苛罚自己、压榨自己的东西都看得极为凶残,道家是以保存自己的纯真天性为最终的追求目标。
有个段子说如今世界最伟大的发明是手机,因为手机干掉了诸如电视、手表、电脑、照相机、报纸、钱包等等,带给我们最方便快捷的科技生活。但手机同时还会干掉什么?会干掉我们的眼睛、颈椎、健康和下一代。
你说我们的生活到底是更好了,还是更坏了?
在高科技的生活之中,我们缺少一种“人的关心”在里面。任何东西都是批量的生产,没有了一种感情。为什么我们现在反而要讲究“纯手工制作”这个概念,最贵的物品几乎都是“纯手工制作”,我们靠着高科技的奋斗,用来换取那些反而是纯手工的物品。
我们细想过没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悖论出现呢?
老实说,活百岁并不是我的真实追求,但我是个有些讲究的人,生活还是要过得有些品味。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之中,都有美的存在:“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顺其自然、善于发现美的人,心态定不会差!所以我感觉我对生活中的有些东西要做出一些认识上的改变:“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应该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最大精神追求。
读着书,而不去改变,那是白读了。
这是《黄帝内经》体现出来的一种生活美学,我们应该读进自己的生活里。
在上古天真论的总纲里,还具体说明了我们男女不同的在身体上的时间周期。我想这是我们应该人人知晓的,我们应该要知道什么样的年纪我们的身体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应该做一些什么事,盲目地不知所谓,把身体折腾垮了,到时候我们怨的是谁?
【陆】
歧伯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每七年是女人身体的时间周期,每个七年,她们都会处于一个不同的生命状态,读读这段话,不同年纪的女性朋友们对照看看,应该会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年轻是一种美,年老何尝不是一种美,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我们现在的理念呢?各种手段不服老,内在已经老了,外表还要各种手段强行装得年轻呢?正所谓过则为灾,一个女人如果能够优雅地老去,我就认为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
对于男人而言,每隔八年是身体的时间周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每过七、八年,都是男女的一道坎。
上古天真论是整部《黄帝内经》的总纲,后续的所有篇章、所有的问题都围绕着男女不同的身体周期这个基础来加以阐述。中华民族历来注重一个“孝”字,认为传宗接代是最大的人生目的,所以上古天真论说起男女身体周期问题的时候,是以“生子”为目的来说明的。
这其中有一个最大的重点,就是“肾精”。
【柒】
无论男女,肾气足的时候都是青壮年的美好时光。这个时期是我们“人找病”的时期,就是怎么折腾,怎么熬夜身体依然斗志十足,没病没灾。现在我才明白,是因为我们肾气足的原故。过了这个时期,就是属于“病找人”了,就是说我们一不小心乱了生物种,身体就会出现问题,也就是我们的肾气不足了,免疫力下降了。
我们读了上古天真论应该知晓,肾气是像过山车一样地经过我们的生命之中,过了高点之后,肾气的不足是必然会面临的问题。到了一定年纪,肾精无法再生,而肾精是一个人活在世上的源动力所在,肾精藏得好,一个人的精气神就足,身体免疫力就强,也就是俗话说的硬朗。
什么是“肾精”充足之人,上古天真论也说了:“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也就是说,在“生子”这个命题上,女人可以到七七,男人可以到八八。对于常人而言,后半生的“肾精”当然不能还放在生子上面,靠着“肾精”来养生,才是这个时期的目的。
当然,在上古天真论中,歧伯也说到了有百岁而生子之人。我想这就不是我们应该讨论的范围了,因为他有个前提——夫道者!
“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毕竟知“道”的人,还有什么做不到呢?
【捌】
在最后,作为总纲的上古天真论说出了作为高人的四种境界: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我们常以为孔子作为圣人已经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存在了,没想到所谓圣人,在《黄帝内经》之中的地位,四之为三也!
圣人为什么才排第三,这次黄帝是这么说的: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所以说,懂“道”之人,是达天地境界的、是“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的,还与天地同寿!你说孔子比得上吗?我们凡夫俗子知道知道就行了。
“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这说得是“至人”,是不是也比孔子要高一个层次?
圣人呢?
“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在世俗之间做到最高境界,便是圣人了。
而贤人,应该就是圣人的弟子了。要不怎么说孔圣人的弟子是七十二贤人呢?
【玖】
一句话总结上古天真论,或者也可以用来总结《黄帝内经》——读懂了,你可能会少吃很多苦,多活很多年!
虽然这是我这个凡夫俗子最肤浅的解读。
天下的真理很多时候就在我们身边,近在咫尺又唾手可得,可是舍近求远、化简为繁却成了我们大部分人的一种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