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看到同事A在网上发布的文章,数量很多,看得出他特别努力。
但仔细一看,文采一般,反响也不尽人意,有点自娱自乐的感觉。
他不会停下来想下为什么反响一般吗?需要做什么调整吗?
我很怕自己会变成这样——废寝忘食地努力而没有思考总结,陷入了无效努力的漩涡之中。
这就是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只去做而不去思考,会让我们越来越迷失自己。
这同样也是很多现代人的写照:我们以为“天道酬勤”是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便用自己的方式去做,结果只是感动了自己——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却没有收获。以为离目标越来越近,实则南辕北辙。
于是我引以为戒,开始追求所谓的“完美主义”:多看反馈,反思不足,每一步都走得谨小慎微。
却陷入了另一个极端:
凡事不会一帆风顺。用心写了很多文章却没达到预期效果,常常让我倍受打击。我时常会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太注重反馈,太在乎结果,我开始患得患失,开始害怕失败。最后思前顾后的越来越多,写的却越来越少。
所谓“思而不学则殆”就是如此。
如何摆脱无效努力,让自己的付出得到预期的效果?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
无意中发现了《刻意练习》这本书,它对我的困惑进行了详细的解答,让我大受启发。
我将文中观点与自己的经验相结合,算是回答了内心的难题:什么样的努力才是有效的?
1、分解目标
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将整块技能分解成技能点。
太大的目标通常没有实际操作意义,比如“考上心理咨询师”、“考上985”,这些目标很好,但无法指导你的具体行动。
首先就是要细化,比如将上面的目标分解为:“在真题测试中达到80分”、“月考进入全年级前100名”。
当然,这些目标可能还不够细,那么需要你继续分解,直到能够指导你的具体行动。
"理解本次作业所有的错题"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目标越细越明确,对你行为的指导效果就越好。
另一方面,对于技能要分解成技能点。比如,你想练习演讲,那么要如何做呢?
思考后把演讲分解成:文字稿水平、面部情绪表达、肢体表达三个方面。如果你前两者做得不错,唯独肢体表达不够好——有耸肩、歪头等不自然的肢体习惯,那么练习目标就很明确了:练习改掉坏毛病。
侧重练习不足之处是很好的策略,因为技能水平遵循木桶原则——整体受制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当你有针对性的练习后,整体水平自然会有明显提升。
2、专注练习
所谓高手都是在几千上万小时的积累下练成的。
然而研究表明,短时间内100%专注比长时间投入60%-70%专注的效果更好。
所以我们的策略是:集中全部精力去做,发现无法专注时,停下来休息,再循环。
这对我们来说并不容易,因为现代人的大脑深受手机、游戏、网络等大强度、快反馈刺激的“毒害”,保持专注成了一件很难的事。
所以我推荐番茄工作法等方式,养成专注习惯,重建大脑回路,在学习工作中达到“心流”状态。
3、即时反馈
简而言之就是聚焦不足,反复改进。
这里注意下:我们对于反馈——也就是失败通常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情绪角度,另一种是信息角度。
我之前的问题是:过于用情绪角度来解析反馈。失败的情绪解读一般带有悲观色彩,它似乎在告诉你:你不行!你做不到!长期以往,很容易打击自信心。
而好的解读方式是——把失败当做一种信息。它告诉你,有哪些不足。一旦我们能够克服那些不足,必然会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真正的强者就是不断找寻他们的不足之处,如果看到自己的破绽可能会欣喜若狂——这意味着他们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所以,每次失败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只要正确对待,它就会告诉你——那条路走不通,想想办法吧。
4、走出舒适区
开了五十年车的司机就一定比刚开五六年的技巧娴熟吗?事实证明不一定。同样的,你看到有些人日复一日地加班加点,他们的能力就一定提升了吗?也不一定,这是为什么?
因为很多人只是不断地重复他们已经掌握的技能。有个概念叫做“边际效应”,我们花了大量时间精力也只是把某一技能点从90提升到了95,其他不会的部分仍然是一片空白。而能力是多个技能点的综合,你的短板还是短板,盲目的努力无法带来明显进步。
如果你在工作学习时感觉很轻松,那么就要引起警惕了,说明此时正在舒适区,反复的练习不会带来任何提高。
那么如何走出舒适区?
简而言之就是增加挑战:自己增设一些苛刻的条件。
比如,跑步不再是反复地达到同样的成绩,而是设置条件“这次的平均配速比上次再快30秒”,这样每次练习都需要你全力以赴去对待——每次都是自身极限的突破,你的成绩将会越来越好。
再比如,做数学题不再满足一种解法,而是设置条件“用三种方法来解这道题”。
增设条件,迎接挑战,你才能成长。
5、高手指导
向此领域的高手学习。最好的情况当然是面对面和高手沟通,他们将会把丰富的经验传授给你,并指出不足之处。所以“拜师学艺”是古今中外成为高手的必经之路。
很多人会问,假如没有高手帮助我们怎么办?
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足够的资源获得高手的帮助。但也不是没有办法,可以学习高手的作品。
比如,学习写作就把大师之作拿出来看看,不断问自己问题:
此文的结构是什么?
它好在哪里?
我该如何借鉴?
...
学习绘画的就看大师的画,以此类推。在他们的作品中,你不断地解读,就一定能够有所收获。
6、有效休息
这或许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点。很多人常常废寝忘食地努力,却不知道这样收效甚微。
前面提到了:只有100%专注才是最有效的,其他长时间低品质的工作学习效果十分有限。人的正常体力不能支持太久的全神贯注,研究表明累积起来可能不超过2-3小时。
如果不顾疲劳而继续学习,不仅达不到效果,而且会影响下次学习的状态,造成恶性循环。
经过调查,各个领域专家一般都有充足的睡眠,所以有效休息是精进技能的必要条件。
写到最后,我开始意识到追求卓越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感动自己式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重方法。
有人会问:努力还要这么多条件,你累不累啊?
答案是:不累,因为我在过程中感到了创造的快乐。
就好比走在去山顶的路上,虽然还不知何时能到顶峰,但路边的一花一草已让我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