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听好友一一分享她“走南闯北”的想法。从那时候开始,环岛游的想法便在我心中蠢蠢欲动。
我观瞻过柳侯祠,也游览过武侯祠,却没有去过五公祠,显然是一种舍近求远的表现。为了开拓视野,获取更多的认知,我终于踏上探索家乡之路,就从五公祠开始。
踏进五公祠前,我从网上获悉,五公祠简介:
五公祠位于海口市区。自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于绍圣四年(1097)被贬来琼,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内)留存遗迹以来,宋、元、明、清及民国历朝不断在其周围增建、重修古迹,习惯上把这组古迹群称之为“五公祠”。它包括:海南第一楼(又称五公祠)、学圃堂、观稼堂、西斋(五公精舍)、东斋、苏公祠、两伏波祠、洞酌亭,浮粟泉、琼园和新建的五公祠陈列馆。
五公祠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2001年6月26日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公祠近千年的历史,孕育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是全面了解海南历史、政治、文化发展的名胜古迹。这里楼阁参差,疏密相间:亭廊宛转,错落有致:叠石假山,丘壑分明;泉井湖水,浣羡渺弥:树木花卉,沧古洒灑,有“琼台胜境”、“瀛海人文”和“海南第一名胜”之誉。
读完简介,对揭开其面纱的兴致明显增加。于是,第二天,便提着轻快的脚步,向它出发。尽管出发得有些晚。
站在五公祠这座被历史洗刷,如今换上一套西瓜红颜色的高脚围墙下,我既不感到陌生,也并不熟悉。虽每次回家,都必经此地,但我对它了解甚微,除了知道它是一堵将五公祠与外界隔离的围墙,此外一无所知。
从外面看,五公祠的大门不像其他祠堂一样气派堂皇,走进祠内,眼前景致焕然一新,给人一种揭开阿拉伯女人陈旧的头巾看到美丽容颜的感觉。大门左侧,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人工湖,碧绿的湖水像一袭缀着芯片的旗袍披在湖面上。湖岸边,一排椰树与几株短穗鱼尾葵,还有几棵说不出名字的枝肥叶厚的大树,傲然挺立。
右侧,爬几层石阶,便看到四周几株繁枝绿叶的龙眼树,青苔般的树藤缠绕着枝枝干干,恰与素瓦红掾交相辉映,越发显现出掩映在树木之间各个祠堂的庄严。沿着石阶继续往上走,穿过圆拱门,中庭伫立着两棵时历三百余年的鸡蛋花,可惜不是开花的季节,只留一树枯枝,无一点绿意,但也自成一道别样的风景。
沿着第一个石阶一直往上爬,远远看见最高处有一座祠堂,从中间牌匾上看出是“苏公祠”。祠内一尊铜像立在中央。过去只知苏翁的文采,却不识其相貌,但此时心里清楚此雕像就是他。走近细看,果真看铜像底下刻着“苏轼”之名。铜像虽黝黑一片,但眉目传神且可晰可见,给人一种亲切之感。站在苏翁的铜像面前,我看到他雄才韬略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渺小。苏翁虽与我年代相隔万载,但仍觉得他就活在当下。他那不可磨灭的灵魂与文化底蕴,以各种形式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灌注在这尊铜像里,立在我眼前,映在我的脑海里,让我想起他曲折的人生来。
苏翁因得到欧阳修的赏识,通过科举考试,从而走上仕途之路,却因政见不合导致其仕途之路充满荆刺与坎坷。其实,在他入朝为官时,已出现政治危机,他的恩师欧阳修便因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被迫离京。而苏翁后来也因为屡屡提出反对意见后,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后辗转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执政期间,政绩显赫,深得民心。却因不改渴求改变朝政的想法,遭到小人以扭曲其诗句加以诋毁、迫害、入狱。出狱后,降职到黄州团练副使,后在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哲宗即位后,苏轼又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后因无法认同新党,又不能见谅旧党,再次申请外调杭州,过了几年惬意的生活。后又被召回朝中,却再次因政见不合而外放至颍州,再次被贬至惠州,最后贬至海南儋州。
苏翁被贬海南,对他来说是人生之大不幸,但对海南人来说,却是大有受益。毫无疑问的是,海南的文化根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苏翁的影响。要知道,历史上的海南岛其实就是一个荒岛,一个闭塞落后的“天之崖、海之角”,又被中原人称之为“蛮荒瘴炎之地”,环境之恶劣,条件之艰辛可见一斑。
然而,苏翁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与条件下,创下他的丰功伟迹。
与苏公告别,来到右侧过道,过道的墙壁上,碑文如展览馆里的字画,挂成一排,皆为世人凭吊文字所用。对但我来说,却不得不承认,石碑里的碑文大多字体潦草,且晦涩难懂,更别提理解通透。略扫几眼,便穿过圆拱门,来到海南第一楼的大门面前。又名五公祠。
进出海南第一楼,以及看到偌大的庭院里的五尊石雕,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五公祠是凝聚海南精神文明与文化底蕴的地方,这里汇集着五大宗师,分别是唐、宋朝时期贬谪到海南的五位著名历史人物: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纲五、李光、赵鼎、名臣胡诠,故名五公祠。
除了五公,在名人阅览表上,我还看到了许许多多海南本土,或非本土的名人简介。例如家喻户晓的宋氏家族,尤以民国国母宋庆龄为甚。
可见,海南也是生产名人的地方。这使我努力成为名人,又增了一倍信心。
走出五公祠,依然是那座被刷得像西瓜红一般的高脚围墙,只是,此时它在我眼里,不再是一道简单的围墙,而是保护文物古迹的屏障和发扬中华文明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