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把余光中先生评论我诗歌的文字打印出来,昨天就传来余先生去世的噩耗,这是冥冥之中的暗语。赶紧把我2006年在青岛海洋大学逸夫楼余光中王蒙诗歌朗诵会与余先生的合影及我写余先生的诗及余先生对我诗歌的评论整理在这里。这是我能做的悼念,当然,我会用今天的一节课给学生讲,让孩子们一起背诵余光中的诗。2006年5月31日晚余光中诗歌朗诵会后,得以在海大校园与余光中先生晤谈一路,谈及《八十二年诗选》中我的诗歌即先生写的评论,感谢余先生对我诗歌的肯定。余先生逝世后,网上有一些嘈杂的声音,我想说,《乡愁》是一部伟大的史诗,是因内乱而漂泊海外的大陆人的心灵史。我还想说,在汉语诗歌在大陆几十年空白的时候,余光中等海外诗人延续着新诗的创作,使中国新诗没有出现断档。我还悲哀地感到,随着国民党在台湾的被边缘化和赴台老兵的老去,乡愁在依然是愁的情形下死去了。余光中的《乡愁》洛夫的《边界望乡》以及最优秀的台湾电影《搭错车》们成为绝唱。搭错车,多么准确的概括,而错误不在老兵哑叔们。】
余光中
邵竹君
只乡愁一年一年地漂
才能漂出你那样白的发
只海峡一夜一夜地淘
才能淘出你那样瘦的身体
回来了
终于回来了
不知是坐船、坐车、坐飞机
还是坐在一九四九年的某发炮弹上
飞回来的
那浓结了半个世纪的愁啊
这一次
就能花开了吗
(2006年5月31日即兴写于青岛海洋大学余光中王蒙诗歌朗诵会)
余光中点评我的诗歌
咏物诗往往不止于即物,而讲究有所寄托。《我的小刀》始终咏物,但很快便进入了寄托:从“很从我多年”到“不外借,不出售······不回避什么”,愈来愈人格化。“几处迸裂······咬牙切齿”一句,形象生动,语更双关。到了“他神灵般附在我身上,一旦丢失,我将不复存在”一句,果然人刀合一,语言十分硬朗,有力。但是全诗如果到此为止,以结论終篇,未免失之抽象。加上“在夜里,看看刀背的闪光是件极快意的事情”一句,便恢复了实感,余音不绝,有如电影停格。
____原载《八十二年诗选》
附《我的小刀》
我的小刀
邵竹君
我的小刀绝对干净,它从不乱割什么,从不轻易地张开。我的这把小刀已跟从我多年,总不生锈,总不迟钝,割起东西来砉砉有声。我从不外借,更不出售。它总含蓄地藏起,一旦张开,便不回避什么。它有几处已被迸裂,愈发果敢而咬牙切齿。我的小刀就在我贴身的衣袋里,随手可以摸出。它神灵般附在我的身上,一旦丢失,我将不复存在。在夜里,看看刀背的闪光,是件极快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