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阅读第一章的时候,脑海中跳出来一行字,直到整本书都阅读完后,依旧浮现“当你越靠近真相的时候,越看不清真相”。
或许刚刚读到这里的你会有些许疑惑——这似乎与这本书没有太大关联。
可,这才是我看见的这本书的意义。
这本书诞生于20世纪中叶,整体描写的是18世纪的美国。电视诞生并受到广泛应用的时代。相较于如今兴起的互联网时代而忽视的电视文化,似乎在当时才是美国最靠近、最熟悉电视的一段时间。而那时,的确没有人真正注意到电视作为一个新媒介正在取代铅字印刷成为独有。美国人民靠近电视而不自知,接近真相而不了解真相。这才是我认为本书字里行间想表达的遗憾。也是这本书想要通过电视这一新媒体,来向我们警示的一种方法。电视文化的娱乐化,取代了铅字印刷文化的理性思想,覆盖了文字本身作为客观存在的重要性,甚至盲目的扩大了人们看世界的手段,却忽视人们自身道德素养的追求。直到现在,依旧有着不小的影响力。电视文化甚至将宗教文化娱乐化,将历史文化遗忘化,将人们看世界的目光变得短浅。电视的画面,加强了人类对“表面”的注重,推动了整个世界审美的变化。
首先,电视在18世纪诞生之初,就以生动的画面,流畅而复刻的声音被大众所接受。从此,人们发现除了铅字印刷以外的其他看世界的方法。而这种方法,更为大众所接受和喜爱,不同于铅字印刷文字的难以想象和长篇枯燥的叙事方式。电视将画面声音的呈现,是触动人类视觉听觉同步的最好方式。于是越来越多人放弃阅读冰冷的文字,转而向电视文化走去。而电视中的信息更多以口头传播进行传递,口头传播的及时性和高效性确确实实高于文字传播的魅力。但口头传播的不确定性也使电视不具备铅字印刷那样的客观性。这基本导致电视文化不能完整的作为一个传世的文化进行传播。但在压力骤增的时代,很少人会为客观性去阅读一本书,于此代替的是电视文化带给人们的娱乐效果,于是人们沉溺其中。
其次,由电视文化的娱乐性带来的具有娱乐效果的人,受到大众的追捧和喜爱。出现早期的“追星”效应,庞大的流量使宗教文化受到影响。为更好的促进宗教(满足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宗教也逐渐娱乐化,在这样文明下的娱乐化进程,对一个民族文化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
最后,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触动了我“美国人似乎知道过去24小时里发生的任何事情,而对过去60个世纪或者60年里发生的事情却知之甚少”,新闻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变得逐渐关注新的变化和新的局势发展,却没能更好的回顾历史。因为电视带来的新的媒介变动,关注新事实比浏览史实更加方便和简单。
我们将眼光由书本和过去转向现在,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更危机的娱乐化,在互联网时代,娱乐这件事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也变得越来越有趋势了。在抖音,快手等等短视频APP的冲击下,无论走到哪里,你几乎都能看到抱着手机刷视频的人,下至三岁小孩,上至八旬老妪,有信号的地方,就有这些。很难想象,我十八岁接触到的网络热词和流行梗,现在十岁左右的孩子嘴里已经开始嚷嚷。在书上滔滔不绝七八小时的演讲,在如今,如若不是两小时左右的带着流行娱乐趋势的演讲,大概没人听得进去,他们只会坐在下面,低头开始新的娱乐。
时代一直在变,我不能要求学习,知识和历史永远严肃,毕竟娱乐化才能更好的延伸发展,但我还是希望这样的娱乐化,不能改本它们本身是一件严肃而庄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