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妹子(39)
建刚走了,怀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为实现自己更远大的梦走了。
为着这不寻常的高二毛不寻常的“出息”喧闹了一阵子的金水湾人又沉寂了下去,各忙的各的事了。
就连菜妹子也又恢复了以往的沉静,默默的收割、清场,然后将打下的粮食搬回家,垛了满满一窑孔。
但宋起贵的心里却还是不能踏实,他心里总象搁着一块石头。
来日方长,这女婿吃的墨水多了,见的世面多了,能保一辈子不嫌弃自己的女儿?
罢,罢,罢,还是乘早打主意,他与老婆商量,设法给女儿找个干的。
老婆一下子就想出女儿进城的主意。
进城干什么呢?拜个师傅学手艺。
这几年农村政策好了,人们生活富裕了,金水湾村里很多人家把自己的女儿送进城里拜师学艺,一般都是理发和裁剪。
菜妹子的母亲也想让女儿走这条路,以此来缩短女儿与女婿在文化上的差异。
她想:将来成了家,女婿有工作,女儿有一技之长自己挣钱养活自己,理长。
怎奈菜妹子任你好话说了一锣筐,道理讲了又讲,就是不同意,理由:“不爱好”。
宋起贵真有点急了。
“什么不爱好?等你爱好了,人家建刚还不把你蹬了。”
“大,看你说的,建刚说等他大学毕业分配了,也给我找份工作。现在农村人进城找工作的多着呢?”菜妹子辩白。
“找工作?”宋起贵眼睛一亮……
几天后,他便拎着厚礼亲自登门拜访春花的局长老子……
很快,菜妹子的工作便有了着落。
地毯厂、洗毛厂、柳编厂、造鞋厂……
春花的父亲说这些单位任由菜妹子选,随便进哪个厂都行。
可菜妹子一听这些厂家的名字头摇的象拨浪鼓,无论父母好说歹说就是不肯去。
菜妹子是知道这些单位的。它们都属于个人承包经营或小商贩们自发组织的私营企业(其实谈不上企业,因为很小,一个厂也就十几二十个人组成,厂地、设备及其简陋)。
老板利用农村人想进城的心里,专招一些农村青年做为廉价劳动力:工作强度极大,工资待遇却极低。
金水湾就有好多年轻人,因不堪忍受老板苛刻待遇,去干不了几个月,又返回到了家乡。
一般能够在那里干下去的几乎都是女孩子。
她们甘愿忍受一切,工资不够生活,家里就给垫着,只为一个幼稚而现实的梦想:找个城里对象,以此做为阶梯跳出农门。
城里的小老板们利用农村女青年这一心理弱点,低工资高回报,赚得盆满钵满。
可那么多进城的农村女孩真正找到城市对象的却寥寥无几。
大多数都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即城里人看不起她,农村人她不找,到头来“鸡飞蛋打两头空”,工作不成,对象没有,往往进退两难……
菜妹子一向不屑这种做法。她是说什么也不会和这些人“同流”的。
宋起贵夫妇拗不过女儿,只好任其自然。
但这件事给菜妹子的刺激却很大。每当夜深人静,对着窗外的皓月,已过了农村出嫁年龄的菜妹子无法入睡。
父母那些忧虑而又无奈的话语在她平静的心中激起阵阵涟渏。
她第一次感到做为农村女孩的悲哀。
难道农村女子只有当了城里人才会被所谓高人一等的“城里人”看起?难道只有我有了工作,成为现在都市的一位公民才配做大学生的妻子?
心上人走了,去实现更远大的理想去了,只把刻骨的思念与无名的惆怅给了她。同龄的女伴都已做了妈妈,深溺于自己的小家庭。
她突然感到一种孤独,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
她是一个坚强的姑娘,从小她孱弱的心灵就承受了生活中同龄人所没有咀嚼过的痛苦与磨难:家庭的贫困多难,手足的生死离别,生活的艰辛与重负……
所有这些造就了她成熟泰然,思维多于言语的性格。课心哥与嫂嫂的不幸结局,是她最不能释怀的心病。这也许不是课心哥的错,但更不是嫂嫂的错。导致他们不幸的是城乡之间的差别与偏见,是文化上的差异与距离。
实,即使婚前曾经很般配的夫妻,经过婚后的风风雨雨也有分道扬镳的时候。
农村大多数婚姻都是经人介绍,一面定终身。
我和建刚却从小青梅竹马,有感情基础。再说,建刚中专毕业已上大学了,可他非但没有冷漠我,对我更好了啊!
每想到这些,她沉默而痉挛的心灵便得到了些平静。她只觉得有千头万绪的言语要倾诉、要渲泄,却又无法呐喊。她便一头扎进书堆里以此平静自己,分解稀释烦恼。
她记的培根的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每天忙完了地里、家里的活,就是看书写心得体会,偶尔也有感而发书写些散文、小小说之类的。
但只是写写而已。从未想到过投稿。
在文字的寄托中,她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眼界也开阔了许多,心情敞亮不在抑郁纠结。
她在日记中写道:“人只有不断更新,自我完善、进步,才不至于在时代面前落伍,被生活抛弃。我是没有城市户口,没有文凭,没有学历、工作,但我可以用知识来充实自己,我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因为还有永恒的爱做动力……”
宋起贵夫妇看着女儿心平气和的生活、看书、写字,一如既往的劳作着,心想,担心也许多余了。
建刚呢,每个假期回来照样和未来的媳妇一起给老木匠担水、洗衣、扫院子;照样三天两头在菜妹子家吃饭;也照样给心爱的人买爱情小说,黄昏的时候照样拉着菜妹子的手钻沙柳林……
金水湾的人已经见怪不怪,对一切都习以为常,能泰然处之了。
至多也有人淡然地说上几句:人家菜妹子命好,那二毛也有良心。
一切都在正常的年轮上运行着。
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切都很平静。
金水湾的人潜意识里,早已勾勒出了二毛大学毕业后的画面:
第一年,老木匠娶媳妇自然少不了请大家喝喜酒、吃宴席;第二年,衣锦还乡的建刚夫妇抱着娃娃怡然出入高、宋两家的大门。那派头、那风光,自是不用说的。
一个大学生,一个金水湾村里的一朵花,才子配佳人,男才女貌嘛……
建刚走了,怀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为实现自己更远大的梦走了。
为着这不寻常的高二毛不寻常的“出息”喧闹了一阵子的金水湾人又沉寂了下去,各忙的各的事了。
就连菜妹子也又恢复了以往的沉静,默默的收割、清场,然后将打下的粮食搬回家,垛了满满一窑孔。
但宋起贵的心里却还是不能踏实,他心里总象搁着一块石头。
来日方长,这女婿吃的墨水多了,见的世面多了,能保一辈子不嫌弃自己的女儿?
罢,罢,罢,还是乘早打主意,他与老婆商量,设法给女儿找个干的。
老婆一下子就想出女儿进城的主意。
进城干什么呢?拜个师傅学手艺。
这几年农村政策好了,人们生活富裕了,金水湾村里很多人家把自己的女儿送进城里拜师学艺,一般都是理发和裁剪。
菜妹子的母亲也想让女儿走这条路,以此来缩短女儿与女婿在文化上的差异。
她想:将来成了家,女婿有工作,女儿有一技之长自己挣钱养活自己,理长。
怎奈菜妹子任你好话说了一锣筐,道理讲了又讲,就是不同意,理由:“不爱好”。
宋起贵真有点急了。
“什么不爱好?等你爱好了,人家建刚还不把你蹬了。”
“大,看你说的,建刚说等他大学毕业分配了,也给我找份工作。现在农村人进城找工作的多着呢?”菜妹子辩白。
“找工作?”宋起贵眼睛一亮……
几天后,他便拎着厚礼亲自登门拜访春花的局长老子……
很快,菜妹子的工作便有了着落。
地毯厂、洗毛厂、柳编厂、造鞋厂……
春花的父亲说这些单位任由菜妹子选,随便进哪个厂都行。
可菜妹子一听这些厂家的名字头摇的象拨浪鼓,无论父母好说歹说就是不肯去。
菜妹子是知道这些单位的。它们都属于个人承包经营或小商贩们自发组织的私营企业(其实谈不上企业,因为很小,一个厂也就十几二十个人组成,厂地、设备及其简陋)。
老板利用农村人想进城的心里,专招一些农村青年做为廉价劳动力:工作强度极大,工资待遇却极低。
金水湾就有好多年轻人,因不堪忍受老板苛刻待遇,去干不了几个月,又返回到了家乡。
一般能够在那里干下去的几乎都是女孩子。
她们甘愿忍受一切,工资不够生活,家里就给垫着,只为一个幼稚而现实的梦想:找个城里对象,以此做为阶梯跳出农门。
城里的小老板们利用农村女青年这一心理弱点,低工资高回报,赚得盆满钵满。
可那么多进城的农村女孩真正找到城市对象的却寥寥无几。
大多数都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即城里人看不起她,农村人她不找,到头来“鸡飞蛋打两头空”,工作不成,对象没有,往往进退两难……
菜妹子一向不屑这种做法。她是说什么也不会和这些人“同流”的。
宋起贵夫妇拗不过女儿,只好任其自然。
但这件事给菜妹子的刺激却很大。每当夜深人静,对着窗外的皓月,已过了农村出嫁年龄的菜妹子无法入睡。
父母那些忧虑而又无奈的话语在她平静的心中激起阵阵涟渏。
她第一次感到做为农村女孩的悲哀。
难道农村女子只有当了城里人才会被所谓高人一等的“城里人”看起?难道只有我有了工作,成为现在都市的一位公民才配做大学生的妻子?
心上人走了,去实现更远大的理想去了,只把刻骨的思念与无名的惆怅给了她。同龄的女伴都已做了妈妈,深溺于自己的小家庭。
她突然感到一种孤独,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
她是一个坚强的姑娘,从小她孱弱的心灵就承受了生活中同龄人所没有咀嚼过的痛苦与磨难:家庭的贫困多难,手足的生死离别,生活的艰辛与重负……
所有这些造就了她成熟泰然,思维多于言语的性格。课心哥与嫂嫂的不幸结局,是她最不能释怀的心病。这也许不是课心哥的错,但更不是嫂嫂的错。导致他们不幸的是城乡之间的差别与偏见,是文化上的差异与距离。
实,即使婚前曾经很般配的夫妻,经过婚后的风风雨雨也有分道扬镳的时候。
农村大多数婚姻都是经人介绍,一面定终身。
我和建刚却从小青梅竹马,有感情基础。再说,建刚中专毕业已上大学了,可他非但没有冷漠我,对我更好了啊!
每想到这些,她沉默而痉挛的心灵便得到了些平静。她只觉得有千头万绪的言语要倾诉、要渲泄,却又无法呐喊。她便一头扎进书堆里以此平静自己,分解稀释烦恼。
她记的培根的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每天忙完了地里、家里的活,就是看书写心得体会,偶尔也有感而发书写些散文、小小说之类的。
但只是写写而已。从未想到过投稿。
在文字的寄托中,她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眼界也开阔了许多,心情敞亮不在抑郁纠结。
她在日记中写道:“人只有不断更新,自我完善、进步,才不至于在时代面前落伍,被生活抛弃。我是没有城市户口,没有文凭,没有学历、工作,但我可以用知识来充实自己,我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因为还有永恒的爱做动力……”
宋起贵夫妇看着女儿心平气和的生活、看书、写字,一如既往的劳作着,心想,担心也许多余了。
建刚呢,每个假期回来照样和未来的媳妇一起给老木匠担水、洗衣、扫院子;照样三天两头在菜妹子家吃饭;也照样给心爱的人买爱情小说,黄昏的时候照样拉着菜妹子的手钻沙柳林……
金水湾的人已经见怪不怪,对一切都习以为常,能泰然处之了。
至多也有人淡然地说上几句:人家菜妹子命好,那二毛也有良心。
一切都在正常的年轮上运行着。
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切都很平静。
金水湾的人潜意识里,早已勾勒出了二毛大学毕业后的画面:
第一年,老木匠娶媳妇自然少不了请大家喝喜酒、吃宴席;第二年,衣锦还乡的建刚夫妇抱着娃娃怡然出入高、宋两家的大门。那派头、那风光,自是不用说的。
一个大学生,一个金水湾村里的一朵花,才子配佳人,男才女貌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