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下雨天,更喜欢北京的下雨天,那不仅是回忆也是梦想。
数不清多少次穿梭在人群中,为了去到一个目的地而和那些陌生人拥挤在地铁里,这里对于我陌生及熟悉。我喜欢快节奏的生活,那是一种无法形容的快感,也许很多人适应不了更不喜欢那种乌泱泱的人挤人的生活,可对于我,那是一种向往。
早出晚归,对于“北漂一族”来说是在熟悉不过的了,这里的夏天甚至闷热到呼吸不上来,看不到阳光,却能让你热到不想出门,这里有雾霾,可却阻挡不了人们奋斗的步伐。留在北京的每一个曾经或许都怪穿着梦想,又或者为生活而奔波。记得一个朋友说过:“北京是留不住人的地方,送走了一波,又迎来一波。”我想,也许就是这样吧,甚至想留下的决心又更深了一层。那个闷热的夏天,北京终于下雨了,站在窗前沉思许久,看着大雨淋湿了大街小巷,洗干净了被雾霾笼罩的树叶,它仿佛都变的有了生机,发光发亮了。是啊,某一些事情让人欢笑感动,可那人不是我。
大雨过后的夜里,闷热的空气让人难以入睡,虽然空调总是彻夜开着,却总是感觉不到一丝的凉爽,整夜未眠的我,甚至开始了思考人生的打算。这里,开始很难让人接受,昂贵的房租,接近瘫痪的交通,满街道奔走的人;可这里却总是写满了梦想、理想、现实。朋友说:“留在北京就是想要证明自己可以做到和别人一样,不是地方不对,而是自己够不够努力。”没错啊,不够努力的结果,就是被北京淘汰出局。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我们最喜欢去的就是798,那里是年轻人释放自己梦想和追求现实的地方,是一个艺术和文艺气息十足的地方。记得那是一个下午,我们一行人,带着设备去进行自己的外拍活动。我们想用自己的方式去伪装成文青,去告诉所有人,我们可以,我们会成功。我和沈一在给模特拍照期间却一直聊着未来,他说:“我们一起拍大片,以后做旅拍,然后我们就是老板。”“对啊,每个月再来不定期的创作,发出去投稿,我们就火了。”我笑着和他讲了我所想。可那就是我们的梦想,未来谁说的准呢?谁能想到后来沈一真的去了他想去的商拍工作室做了摄影师,而我,还怪穿着我们大伙的梦,原地踏步。
再后来的北京,每一天都雨水冲刷,大大小小的雨就好像听到了人们的祷告一样,下的如此准时。雨后欣欣总是喜欢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的万千灯火感叹:“北京的万千灯火,那一盏才属于我。”她似乎在告诉我,也似乎在告诉自己,我们就算把身体划破一个口子,与它血肉相连都那么难。
我们都被大雨淋湿了心,淋湿了眼眶,就像不自觉的悲伤思绪一样,被无情拉扯着。
欣欣和小祥总怀念在家里的饭菜,在北京我们总是对“美团”情有独钟,可也有思乡的时候,那就是家乡菜。每一个“北漂”最能解乡愁的就是家乡菜吧。只要到周末大家没事的时候,我们就像说好了一样,去沈一家吃他做的菜,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老黑却是我们中最特殊的,因为名族问题我们都很尊重他,做的菜都是他可以入口的。志总,总是那个菜出锅上桌才出现的人。他总是和他的女朋友有说不完的家常,欣欣和小祥就是那个负责买菜,最后却坐在房间一起打游戏等吃的人,我喜欢去帮沈一打下手,看看这个北漂男孩到底怎么做到会做这么多好吃的菜。这时候就是我们解乡愁的时刻,举杯同庆。
有时我在想,如果大家真的都为了梦想留在北京,或许这样的生活就是我们以后要经常重复的生活。可是我知道,北京、总是留不住它想留的人,更留不住它想留的灵魂。
突然想起第一次来北京的情节,那时我12岁,和我的表弟一起参加少年团来到北京,被安排住在北航的宿舍。那时候觉得北京真大,看过升旗,走过故宫的中轴线,爬过长城,去过颐和园,看过清华学府。而现在,我常常穿梭在长安街,来回奔走,去故宫外拍,到圆明园取景,去北航和留学生朋友参加活动,经常会为了想吃一顿日料跑去南锣鼓巷。觉得这里熟悉又陌生,我可以不思考就换成地铁去想去的地方。觉得北京并没有小时候看到的那么大。
是人长大了,心变小了,才觉得世界也都变小了。甚至后来多次去北京都觉得吸雾霾都是开心的。莫名的感动,觉得被它接纳了,也觉得我融入了。秋日的北京天气并不是那么好,而我坐在最后一班地铁上跟着回家,出来后看到下雨那一刻,我深呼吸感受了一下熟悉的味道,脑袋里的回忆瞬间和播放幻灯片一样迅速播放,耳机里听着王啸坤《北京下雨了》,如此应景。
最终,我们六个人,除了沈一无一例外的都离开了北京。可我想我们会回去的,为了完成梦想而回去奔走。离别的时候我们始终没有聚齐,下一次会不会还在北京相聚。下一次我多想,就留在那里被它包容,与它血肉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