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内容红利》,探寻人设定位的真相

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人设定位成为众多创作者的关键难题。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看着别人凭借“专家”“高知”“精致生活”等人设收获大量粉丝,自己照搬过来,却在评论区遭遇“太假了”“装什么装”的吐槽?又或者好不容易涨了点粉丝,一开直播,观众却一脸茫然地问:“你到底是干嘛的?”还有那些花了好几个晚上精心琢磨的人设,落实到内容创作时,却如同石沉大海,读者毫无反应,更别提点赞转发了。辛辛苦苦打造的“知心大姐姐”人设,被评论区一句“假得一批”打击得粉碎;模仿头部博主的“学霸人设”,发了几条干货就因知识点错误被粉丝无情扒出。甚至有的人今天走文艺风,明天突然卖起土味零食,让粉丝彻底懵圈,不禁发问:“你到底是谁啊?”

这些人设定位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创作者在自媒体道路上的发展,关系到能否吸引并留住粉丝,实现自己在自媒体领域的梦想,更决定着后续的商业变现等一系列发展方向。

《内容红利》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思路来解决这些人设定位难题。它聚焦自媒体底层原理与实操方法论,能帮助我们打造出真正具有吸引力和辨识度的人设,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自媒体之路。


书中有一段关于人设设计的典型文字:“人设设计原则:扁平化 + 反差 + 小缺点。”



·人设

你可以从中发现自媒体账号的人设。这里帮你总结几个打造人设的基本原则:

第一,建议你选取几个少而精的特征,作为面向用户的基本面,形成一个“扁平人物”而非“圆形人物”。扁平人物在文学和电影等传统内容创作中,指的是性格较为单一、让人记忆深刻的配角。例如《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或者《堂吉诃德》里的桑丘,他们的特点是让用户感知明确,记忆深刻。圆形人物指的是性格层次更丰富的人物,往往需要大量的铺陈以及性格与价值观的转折。在自媒体环境下,用户精神涣散,内容相对碎片化,人设需要扁平、明确,给用户留下一两个记忆要点。

第二,在相关性基础上,设置一些反差。在你的自我分析清单中,一定有一些相关性特征,例如喜爱独处的文艺青年,串联起这些相关性的特征,使用户感到确定性强,没有挑战社会一般认知。之后可以设置一点反差,引发用户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例如在喜爱独处的文艺青年中,叠加创业圈子这样的人脉特征,形成既入世又出世的反差感。

第三,不避讳无伤大雅的小缺点。自媒体账号的人设,真实好过完美。在很多文艺作品中,让我们感到可亲近的人物,大多有一些无伤大雅的小缺点。战胜你的完美倾向,从你的自我分析中挑拣一些小缺点,变成与你的用户产生情感链接的调味剂。


简单来说,

扁平化意味着人设不能过于复杂,要让用户能快速理解和记住。比如“垫底辣孩”,他打造的农村超模反差人设,就十分简洁明了,观众一眼就能抓住其核心特色。

反差则是制造记忆点的关键,通过不同元素的强烈对比,让人印象深刻。就像“山城小栗旬”,身为理发师却有着时尚设计师般的形象和气质,这种反差极大地吸引了用户的目光。

而小缺点的存在,会让人设更加真实可感,避免过于完美而显得虚假。

为什么要遵循这样的人设设计原则呢?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每天接触到海量的信息,过于复杂的人设很难在短时间内被用户理解和记住。

扁平化的人设能够快速传递核心信息,降低用户的认知成本。

反差可以让创作者在众多同质化内容中脱颖而出,引发用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小缺点则赋予人设真实的生命力,让用户觉得创作者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和他们一样有着不完美之处,从而更容易产生亲近感和共鸣。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这样去做:先对自己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自身具备的独特元素,比如你的职业、兴趣爱好、生活经历等方面有哪些可以形成反差的点。

假设你是一位程序员,同时又热爱绘画,那么“会画画的程序员”就是一个具有反差效果的人设方向。然后,在展现人设时,不要刻意掩盖自己的小缺点,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其中,增加真实感。比如在分享编程经验时,偶尔提及自己会因为过于专注而忘记吃饭这种小毛病。

这种人设适用于各种自媒体平台,无论是短视频平台,通过生动的画面展示反差形象;还是图文平台,用文字细腻地描绘自己的特色和小缺点,都能吸引用户的关注。

回想我过去,曾尝试打造一个知识分享类的自媒体账号。当时,我只是单纯地分享各种知识干货,没有对人设进行精心设计。内容发布后,效果一直不理想,粉丝增长缓慢,用户互动也很少。

学完《内容红利》中 “扁平化 + 反差 + 小缺点” 的人设设计原则后,我结合自己的经历反复梳理,终于找到了贴合自身的人设打造路径。

先说扁平化。过去我总想着把 “高校老师”“专利信息服务者”“拆书家”“国学爱好者” 等标签全塞进账号,结果内容杂乱,用户看完也记不住我到底擅长什么。后来我聚焦最核心的特质:多年拆书经验让我擅长 “把知识拆成可落地的方法”,而职业转型、在职读研的经历又让我坚信 “价值由自己定义”。于是我提炼出最简洁的定位 ——“用拆书帮职场人找到自我价值的陪伴者”,所有内容都围绕 “拆书方法” 和 “自我价值” 展开,用户一眼就能明白 “关注她能得到什么”。

再看反差。我的性格是 “温和中带着犀利”,说话总被说 “温柔的捅刀子”,这本身就是天然的反差。我把这种特质融入人设:比如分享拆书方法时,会用温和的语气拆解《被讨厌的勇气》里的 “课题分离”,但最后总会补上一句犀利的点醒 ——“别人说‘你该求稳’时,你得想清楚:这是他的恐惧,还是你的人生?” 同时,我还挖掘了经历中的反差:体制内工作的 “稳定” 与我坚持做 “没绩效的专利拆书课” 的 “折腾”;看似 “按部就班” 的职业路径(老师→图书馆)与实际 “靠自己打破评价体系” 的叛逆。这些反差让人设更有记忆点,用户会觉得 “她既懂体制内的束缚,又有跳出束缚的勇气,和我很像但比我更敢”。

最后是小缺点。我不再刻意追求 “完美分享者” 的形象,而是主动暴露一些无伤大雅的小特点:比如在直播里说 “我其实不太擅长闲聊,每次和用户深度互动超过 10 分钟就会紧张,但我敢保证,我拆书时挖的痛点绝对够准”;分享职场经历时坦诚 “当年转岗图书馆,其实偷偷哭了好几晚,怕自己做不好,现在回头看,原来‘怕’也是动力”。这些小缺点反而让用户觉得更真实 ——“她和我一样有顾虑,但她做到了,那我也可以试试”。

这样的人设落地后,内容方向更清晰了:短视频里用 “温和拆解 + 犀利总结” 讲拆书干货,问答互动时先共情 “我懂你的纠结” 再用拆书思维破局,直播时前半段教方法、后半段聊自己 “踩过的坑”。用户反馈也更精准了,有人说 “看你的视频像被温柔地敲了一下脑袋,醒了”,还有人说 “你敢说自己紧张,反而觉得你很靠谱”。原来人设不用刻意 “设计”,而是把真实的自己拆解开,留下最核心的部分,再添点 “不完美” 的温度,反而更有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