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鞭炮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中国民间已经有了千年的应用记录,最早的“鞭炮”就是人们拿竹子去烧,竹节在火种崩裂发出的爆裂声就是最早的“鞭炮”,所以很多地方的人们还在把鞭炮叫做“炮竹”。
后来,火药的发明大大的推进了鞭炮以及各种烟花制品的技术革新与繁荣,它让我们能够在春节这个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欣赏到各种各样绚丽多彩的视觉盛宴,体会到平日里难得寻味的欢乐氛围。
今天是大年初六,春节假期已经到了尾声,今年的春节和往年并没有太多形式上的不同,但小孩子更懂事了、大人们更忙碌了、老人们更垂暮了……点滴变化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停的流转着。

回到主题,老家的习惯,过年亲朋来拜年时是必须要放一挂鞭炮来以示欢迎的,我想这个习惯全中国都一样,甚至全世界都一样,只不过国家间的比较NB,人家放的是礼炮。礼炮咱普通百姓是搞不到了,那就多放电鞭炮吧,在我的印象中,每一挂鞭炮的数量从20响逐步涨到了50响、100响、200响……我亲眼见过的最多的是20000响的,一大盘,展开来在地上铺了好长,从巷头一直到巷尾目视所及之处。

为什么要说“都是鞭炮惹的祸”呢?初三那天我在朋友圈发了一个动态,是村里举办祭祖活动时的几张照片,里面特意说了下村里的鞭炮燃放盛况,有个同事秒回了一句“现在不是不让放鞭炮了吗?”接着又有人说“我们这哪哪哪还能买到”吧啦吧啦……我当时什么都没回,但却立马想到了柴静的《苍穹之下》,这个关联并非必然但也绝非偶然,看苍穹时我确实被很多不知是否刻意隐瞒的事实震惊到了,“原来是这样”“原来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感谢柴静
经历了朋友圈事件后我特意拍了两张上面的图片,烟雾缭绕,但这不是仙境的样子。
其实内心是很矛盾的。
即使我不是医生我也很确信这个烟雾对人体是有害的,我们已经被毒害的够惨的了,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生活处处是陷阱,到处要留心,能少一些危害多一份健康是我们所有人都希望追求的目标。所以,鞭炮有害健康又污染环境,就像同事的老家一样,很多地方被禁掉了。
但我不喜欢一刀切,很不喜欢,我觉得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就像三根烟的尼古丁含量就能置人于死地,但又有谁抽了三根烟就挂了的?
“量”是一个科学问题。如何有效的管理是要好好探讨研究的,一纸明文下来会断掉很多不该断的东西。
我们已经缺失的太多。我没去过日本,但有个妹妹在那,也有好多朋友以及从其它方面了解到好多国人都说日本文化传统传承的很好,民间活动层出不穷,从小到老都是其中的一份子。光羡慕没用,要学,学了吗?学了,分类垃圾桶就是,小区里就有,但我不觉得学的到位了,因为我见到的都是大家都能见到的,都是让我们见到的,用的好不好,老百姓自己心里很清楚,这也是个科学问题。
我不赞成禁放鞭炮,就算不上升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那个层面,单就我们自己每个家庭而言,因为它是我儿时快乐的记忆,我也希望它能是我儿子辈的快乐记忆,我孙子辈的快乐记忆……我不希望到了古稀之年,我的孙子问我“爷爷,什么是鞭炮?”那时,我是可以跟他解释什么是鞭炮,甚至给他看历史的老照片、影像,但永远无法带给他身临其境的感觉,可能有人会说虚拟技术会很发达,但再真实的技术也代替不了硝烟,而对于我们来说,那股刺鼻的硝烟才是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