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沈周传》
沈周,字启南,长洲人。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所居曰西庄,日置酒款宾,人拟之顾仲瑛。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母年九十九而终,周亦八十矣。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游于诗书画的一生
沈周《随兴册》其一
沈周,字启南,长洲人。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所居曰西庄,日置酒款宾,人拟之顾仲瑛。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沈周,字启南,是长洲人(苏州)。他的祖父沈澄,在永乐年间被举荐为人才,但他没有去上任。他居住的地方叫西庄,每天置办酒席款待宾客,人们把他比作顾仲瑛。他的伯父沈贞吉,父亲沈恒吉,都很有名望且隐居不仕。他们建造了有竹居,兄弟几人就在那里读书。他们擅长写诗作画,连家中的仆人也懂得一些诗文书画。同县的陈孟贤,是陈五经陈继的儿子。沈周年轻时跟随他学习,得到了他的指点。十一岁时,沈周到南都游玩,写了一首百韵诗,呈给巡抚侍郎崔恭。崔恭当面让他写《凤凰台赋》,他提起笔就写成了,崔恭大为赞叹称异。等到他长大成人,书没有不读的。他的文章摹仿左丘明,诗仿效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效黄庭坚,并且都受到世人的珍爱重视。他尤其擅长于绘画,评论的人称他是明代第一。
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成人后,看了超级多的书。 “文摹左氏”指的是沈周的文章模仿左丘明。左丘明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以其所著的《左传》闻名于世。《左传》以其详实的史事记载和生动的文笔,被誉为史传文学的典范。 “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指的是沈周的诗歌风格模仿白居易、苏轼和陆游。这三位诗人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们的诗歌风格各异,但都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而著称。 最后,“字仿黄庭坚”指的是沈周的书法模仿黄庭坚。黄庭坚是北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独特,长枪大戟,左右开张,如船桨,以行草见长,笔画苍劲有力,气韵生动。 这三个渊源,在沈周的诗书画里都可以观之。 沈周的学习,以临摹为主,临摹不局限于书法,国画也是,文章也是,诗歌也是,这也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思路。先入帖、入画、入文、入诗,再出帖、出画、出文、出诗,成自家之风,沈周的诗书画文之学问,当是此进路。 他的书法,还没有脱出黄庭坚风格,他的诗歌,有着白居易的浅白,也未有超越。他的文章,反而有了一种隽永、清新、见道之韵,在左传之外,旁开一路,我甚是喜欢他的《夜坐记》(沈周 《夜坐记》:澄人心神,发其志意)、《记雪月之观》(沈周《记雪月之观》:神与物融,人观两奇)、《听蕉记》(吴门沈周《听蕉记》:雨中听蕉,坐忘守中),也是这三篇文章,让我更喜欢沈周了。 而他的画,确实开出吴门一路,继之其学生文征明,影响了后世几百年。
抗隐的岁月
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郡守想推荐沈周做贤良,沈周占《易经》,得到《遁》卦的九五爻,于是决心隐居。他所住的地方有水竹亭馆的胜景,图书和青铜器充实地陈列着,四面八方的名士来这里探访,没有空过一天,文采风流,照耀一时。他侍奉双亲极尽孝道。父亲死后,有人劝他去做官,他回答说:“你不知道我母亲是把我当作命根子吗?我怎么能离开她呢?”他平常讨厌进入城市,在城外建造了别业,有事就去那里。晚年,他深怕别人知道自己的踪迹,先后担任巡抚的王恕、彭礼都很敬重他,想把他留在幕府中,他都以母亲年老为理由而拒绝了。 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 我们知道,这一家的家规是不做官的。郡守都推荐来了,怎么拒绝?又不能得罪郡守,怎么办呢?你看,沈周读书多就有好处。假装占卜占出个遁卦,天命如此啊,我是不能拒绝的,只能“决意隐遁”。你看文人的拒绝方式就这样,搞得你没法反驳,古人信这个。 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 你看延续他父辈的传统。只是到了沈周这一代,家底更丰厚了。这样的家底,官府肯定是觊觎的。 守住这个家业,我对于这个“痴人沈周”,还是不大放心的。后来就是在粮长任上,天灾原因收不上来粮食,要自家补贴上去,家底掏空不说,还有牢狱之灾,幸得朋友搭救,才得免。就此,沈家生活变得艰难了。或许也就是这种艰难,让沈周的生命体验更为深刻,进而才在晚年封神。 奉亲至孝。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 他侍奉双亲极尽孝道。父亲死后,有人劝他去做官,他回答说:“你不知道我母亲是把我当作命根子吗?我怎么能离开她呢?”我们绝不怀疑沈周的孝心,但是呢这份孝心不用对外人言,他不需要。很多人,对外显示出自己的孝心,那是有目的的,可以被举荐的,是自己以后为官的风评。但是沈周不需要,他之所以这样说,还是为自己的不出仕找理由。
真隐无形迹
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母年九十九而终,周亦八十矣。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有郡守征召画工绘制房屋墙壁的画。同县中嫉妒沈周的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中,于是沈周就被传唤去了。有人劝沈周去拜见权贵来免除此祸,沈周说:“前往服役,是义理所在,去拜见权贵,不更耻辱吗?”最终他服完役就回来了。不久郡守入京朝见皇帝,吏部问郡守:“沈先生还好吗?”郡守不知道怎样回答,就含糊地应了一声:“好。”到了内阁,李东阳问:“沈先生有文书吗?”郡守更加惊愕,又含糊地应了一声:“有,但还没有送到。”郡守出来,仓皇地去拜见侍郎吴宽,问:“沈先生是什么人?”吴宽详细地说了沈周的情况。郡守问左右的人,才知道沈周就是那个画壁的画工。等到他回到任所,去拜访沈周的住所,拜了两拜,引咎自责,向沈周要饭吃,沈周招待了郡守后,他就离开了。沈周因为母亲的缘故,终身没有远游。母亲活到九十九岁去世,沈周也已经八十岁了。又过了三年,沈周在正德四年去世。 这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说的就是沈周隐得很深,实在是一个大隐隐于市的真隐者。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留意,那就是“里人疾周者”。你过得好,身边就可能有人嫉妒,愤恨,仇富。沈周这样的一个滥好人都会遭到这样的待遇,你想想,人际关系是很复杂的。所以隐居在市井的生活真的不容易,所以很多人选择去深山老林,就没有这么多烦恼了,而这样的隐者,往往被称之为“小隐”,因为他们不关心人间,对人间无意义,不接地气,只为一己之私,过自个儿逍遥的生活,有点儿像世间的寄生虫,所立历来被主流所厌恶。但是,过好自己,不给这个世道添堵,还能给这个世间提供一个有余的理想生活空间,不好吗! 父母在,不远游。沈周真正做到了孝,而隐居不仕,沈周也做到了。诗书画传世,有不朽之言,沈周也做到了。我们称其为完人,可也!
似不似,真不真,
纸上影,身外人。
死生一梦,天地一尘。
浮浮休休,吾怀自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