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巴菲特的股东信中,他再次强调“长期主义”是投资成功的关键。这不仅是他的投资哲学核心,也是众多卓越企业持续成长的基石。在商业世界中,企业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增长?“竹林效应”和“分形创新”或许是长期主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法则。富士(Fuji Film)和小米公司就是这两种机制成功应用的典型案例。
竹林效应:稳健扎根,灵活成长
竹林效应指的是竹子在前几年默默生长根系,之后才以惊人的速度生长。在企业发展中,竹林效应意味着企业需要长期投入,在早期深耕基础能力,而不是急于求成。
富士胶片(Fuji Film)便是竹林效应的成功典范。曾经,柯达公司和富士胶片是胶卷市场的两大巨头。然而,随着数码相机的兴起,胶卷市场迅速萎缩。柯达最终因转型失败而破产,而富士却成功转型,拓展到医药、化妆品、电子材料等多个领域。富士之所以能存活并繁荣,正是因为其在胶卷时代就积累了深厚的核心技术(如化学材料和成像技术),这些技术成为转型的根基。
竹林效应的核心在于三个方面:
1. 长期积累核心能力:企业需要在市场稳定期内不断夯实核心技术、品牌价值和用户认知,即便短期内看不到显著收益。
2. 灵活调整策略:当市场环境变化时,企业必须基于已有能力,找到新的增长点,而不是死守原有模式。
3. 耐心等待爆发点:如同竹子的成长,前期积累的养分终将支撑企业在某个时刻迅速突破,实现指数级增长。
富士胶片的成功转型,正是因为它在胶片时代默默耕耘,积累了扎实的技术基础,最终能在行业变革时快速适应新市场。
分形创新:在不确定性中持续演化
分形创新源于分形几何的概念,指的是在复杂环境中,企业可以通过局部微创新来应对市场变化,并在适当时机进行突破性创新。分形创新强调企业不断进行小规模试验,在局部探索成功后再复制扩展,从而在不确定性中找到最优发展路径。
小米公司的发展轨迹,正是分形创新的典型案例。小米最初是从手机市场切入,但它并未局限于手机业务,而是不断在生态链模式中进行创新。它先后拓展到智能家居、IoT(物联网)、电动车、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每一个新业务的启动都是从小规模试验开始,然后逐步扩展成功模式。
分形创新的核心特征包括:
1. 局部试验,快速迭代:企业可以从小范围试点入手,通过快速迭代找出最优方案,而不是一开始就投入巨额资源。
2. 横向扩展,形成生态:当某个业务模式成熟后,企业可以将成功经验复制到其他相关领域,形成规模效应。
3. 自我相似,形成统一价值体系:无论是小米的手机、智能家居还是AIoT产品,它们都共享相似的用户体验、技术架构和生态逻辑,从而形成品牌认知度和用户粘性。
竹林效应与分形创新的共同点:长期主义的践行路径
竹林效应强调长期积累,分形创新则强调持续演化,两者虽然路径不同,但核心逻辑一致,即企业必须坚持长期主义,耐心积累并适时调整,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 长期积累是前提:如富士胶片般,企业需要在技术、品牌、渠道等方面持续深耕,以形成真正的竞争壁垒。
2. 局部创新是手段:如小米公司般,企业可以不断尝试新的商业模式、产品和技术,以适应市场变化。
3. 灵活应变是关键:无论是富士的行业转型,还是小米的生态链布局,企业都必须在变化中调整策略,而非固守单一市场。
结语:长期主义,是企业穿越周期的唯一法则
在一个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短期成功往往建立在市场红利或投机策略之上,而真正能穿越周期、持续成长的企业,必须具备长期主义的战略眼光。竹林效应让企业具备扎实的根基,分形创新让企业在不确定性中找到新机遇,两者结合,便构成了长期主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法则。
巴菲特所倡导的长期主义不仅适用于投资,也适用于企业经营。无论是富士胶片的坚守与变革,还是小米的持续创新,都证明了这一点——真正的成功,源自时间的复利效应,唯有长期主义者,才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