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六月,
对于Beyond的歌迷,或者黄家驹的歌迷来说。
都会感到唏嘘,唏嘘是黄家驹很喜欢用的一个感叹词。
他生于六月,
也在六月离开。
很多人也很喜欢看三国,
对三国故事了如指掌。
但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唏嘘,
因为刘备白帝城托孤去世的时候也是六月。
巧合的是,黄家驹的生日和刘备的忌日同一天。
都是六月十日。
如果家驹在世,
会不会写一首关于刘备的歌呢?
1983年beyond成军,到1993年家驹去世,
Beyond十岁,家驹三十一岁。
作为香港乐坛异军突起的一支摇滚乐队,
在那个情歌、口水歌为主流的时代,
Beyond的出现和崛起,给香港乐坛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
虽然Beyond为了生存也创造和演唱了一些口水歌,
但是大多数的作品还是着眼于对人生的理解和世界的认知,
属于有思想的作品。
因为摇滚乐本身对年轻人而言就很容易产生共鸣,
在添加流行的元素后,就变成了传唱度很高的作品。
所以不难理解尽管在同期的内地,
崔健、黑豹、唐朝等人也玩起了摇滚,
但从传播度、传唱度和歌迷数量来说,
Beyond还是略胜一筹。
尽管家驹去世后很多人在将他和崔健、窦唯等进行比较,
客观说,黄家驹对于中国摇滚的推动不如崔健等人。
甚至一些因为生存所需的而创造的作品,
黄家驹自己也相当不满意,
但对于不少年轻人而言,Beyond是他们的摇滚乐启蒙,
很多人学习吉他都不免练习《海阔天空》。
而且现实留给家驹的时间太少了,
临走前的纯音乐专辑也来不及制作,
他的音乐理想事实上还没有真正实现。
所以黄家驹只给香港乐坛增加了色彩,
还来不及创造中国的摇滚历史。
自然也达不到Beyond粉丝口中那样的高度。
刘备与黄家驹一样也是草根出身。
尽管他一直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
但事实上,中山靖王是汉景帝的庶子,
也就是汉武帝的庶兄,从汉武帝到刘备所在时代的汉献帝,
等于从西汉最强盛的时代,到东汉最衰败的时代。
这血脉关系谁能理清楚?
所以刘备的出身就是“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但刘备仁义好施是真,所以能结实各路英雄好汉。
没有名气没有地盘的刘备想闯出名堂,凭借的也是这点。
最先加入他队伍的就是关羽和张飞,
后来有赵云、诸葛亮等人。
刘备之所以被曹操和大小军阀看中,
一方面因为他的雄心壮志,
另一方面也因为他在士族中的号召力。
可以说刘备正是利用声望在夹缝中求生存,
在求生存中去实现自己光复汉室的理想。
很多人对刘备的好感来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书中的刘备仁者无敌,加之诸葛亮的智多近妖,
似乎三分天下就是他们联手打造出来的天下格局。
但事实上,
正如我们前面说董卓是那颗启动三分天下走向的按钮一样
真正决定三分天下格局的是孙权,
如果不是他毅然决定联刘反曹,
刘备很快就会被曹操所灭,当然孙权自己也是。
所以,哪怕刘备的粉丝很多,
也不能等于他和他的团队真的推动了历史的改变。
而刘备称帝三年后,就在白帝城托孤后逝世,
他对自己一生的成果,自然也肯定不满意,
他消灭曹魏,一统天下,光复汉室的理想也没有实现。
黄家驹之于八九十年代的乐坛,
和刘备至于东汉末年至三国并起,
他们在有生之年都没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们的成就其实并不如后人想象的那么巨大。
他们的贡献也并不如传说中那么瞩目。
所以历史的残酷在于,
还原现实之下,歌颂可能会显得一厢情愿。
不仅如此,他们还有相同的可悲之处,
作为各自团队的领袖,
他们在,团队在。
他们离开了,他们团队的历史也就走向结束了。
黄家驹去世后,
Beyond余下三子非但没能维持家驹在世时一起创下成果,
坚持完成家驹未能完成的理想,
让Beyond这个团队一直走下去。
而是成员之间内讧不断,两次解散和复出之后最终分崩离析。
刘备也是如此,他去世前哪怕痛失关羽、张飞,
依旧有能力维持自己的天下,甚至还出兵去为张飞报仇。
但他去世后,尽管托孤于最可靠的诸葛亮,
一生谨慎的诸葛亮明知自保比北伐更合适,
但为了完成刘备的理想还是决定北伐,
最后殚精竭虑至死,蜀国的也走向了灭亡。
其实把刘备和黄家驹放在一起写,
并不是要去说明他们是失败者。
而是希望展现出两位追求理想的领袖和他们血淋淋的现实。
太多的故事为了励志、情怀甚至时代所需,
把现实描绘得过于美好。
然而在这条通往理想的河流里,
其实游到彼岸的人很少,
就算上了岸,也有人一个不小心又掉回河里。
不仅如此,这河的两边还站着许多不曾下水的人,
他们只会嘲笑和评论河里面的人的泳姿,
却从不会不求利益地帮助河里的人。
而身处河里面的人尽管不屈不挠,
但其实自己也不会知道上岸和沉溺哪一个会提前到来。
所以,如果你在跳入河里之前,
不要只看到彼岸的美好,
也要看清这个现实的残酷。
当然,你可以选择不下水,
但是,请尊重河里正在逆流而上的人们,
不要与河边的那群人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