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艾媒的报告显示陌生人社交应用用户规模增长逐渐放缓,用户规模从增量转向存量。但陌生人社交作为社交行业一个细分领域,为用户情感交流、体验提供虚拟社交平台,从用户情感与社交特定需求、细分市场需要来看,陌生人社交行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而与此同时,类似“陌陌”“探探”等异性社交软件和传统婚恋网站的发展逐渐展露痛点,高质量的关系匹配却成为最大的问题,想要认识聊得来的人,还是很难。
在社交方面,情感细腻,具有很强的社交欲望的学生群体的需求却无人问津。现代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无非是想要找一个可以排解孤独的社交平台,但现有的平台更多时候为其带来的是尴尬和压力,并不能很好的实现陌生人社交有效破冰的目的。
而概率论则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概率论,是一个通过发布治愈系内容,以公众号和线下活动形式呈现的面向年轻人的多场景,强互动,重陪伴的陌生人社交平台。目前概率论公众号的粉丝数量将近300万,发布的500多篇原创文章中,有330篇的阅读量都为10万+。而他也分别在16和17年底获得了投融资。
那么概率论的玩法究竟有多么吸引人呢?
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短周期高频次高质量的迭代。
首先是优质内容输出:概率论公众号的每篇推送都是公认的高质量,极大程度引起了现代年轻人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阅读量大且评论质量也很高,实现了用PGC的手段去生产UGC的故事;同时概率论还会巧妙采用视频、录音、插画、漫画等形式将优质内容进行多样化输出,推送的标题也都是“标题党”,迎合了年轻人的猎奇心理,更加吸引其目标用户,进一步增强了用户粘性;高质量的内容输出和内容反馈与庞大的粉丝群体也为其建立起了有力的竞争壁垒
概率论还有不断更新迭代“房屋”活动:房屋活动本质上是交换名片的活动,基本玩法是:你给公众号留一段话和微信号,就能收到另一个人的留言和微信号。其最初的雏形是我们都知道的“一周cp”,但这种模式极容易复制,于是概率论将其规模化,把IP做大,提出了“房屋”的概念。概率论”想方设法地给用户创造“互加好友”的情境,比如“零点巴士”,添加对方是为了传达新年祝福;比如“晚安牛奶屋”,添加对方是为了道声晚安。这样有理由的搭讪就不会使陌生人互加好友显得那么尴尬,同时对于平台来说也增强了用户活跃度;
在用户裂变上:一些活动如“ 24小时邮局”的玩法是:①用户充当寄信人,写下收信人微信号和想对他说的话;②用户充当邮差,添加其他用户的收信人微信,给其寄信。其中“收信人”不是“概率论”的粉丝,通过这种手段,就可以吸引一大批“收信人”到平台。
同样的还有最近很火的“心跳实验”,他的玩法实际上与饿了么的第x个人抢到的红包最大类似,进入活动页面后,会出现比如 “陪ta聊天一小时”等27个实验项目。选择实验项目,设置第N个点开的人作为实验对象,进入实验,分享到朋友圈后,等待实验对象的到来,通过了用户与非用户的互动,实现了极为高效的拉新。
那么为什么这些活动会如此受现在的年轻人欢迎呢?我们还是要从陌生人社交产品的流程说起。陌生人社交的流程主要经历一下几个阶段:系统匹配→用户筛选→破冰→有效互动→转至线下或熟人社交平台,因此驱动行业发展主要为两个方面:提高匹配效率和互动体验。
在提高匹配效率上,已从探探的看脸社交转到现在soul的灵魂社交上,匹配方式也从简单的基于地理位置的匹配转向现在的性格匹配等方式。
而概率论切的则是互动体验这一点,也是吸引用户的关键所在,目前具体的切入方式有两类,也是概率论的各种活动切入的两类:一类是创造有效互动,包括引导话题、有偿鼓励、营造氛围,即给社交一个借口,让搭讪不再尴尬;另一类是创新社交方式,包括视频社交、声音社交、阅后即焚等,比如陌陌加入直播,微光的看片交友,以及现在爆红的zepeto的图像交友。
同时在裂变上,陌生人社交平台很少有用户自发的分享拉新行为,归根结底是由于其用户关系链比较薄弱,一方面是因为用户在这类平台上会更加注重隐私而不愿意将熟人关系导入平台,另一方面是用户在平台与陌生人建立熟人关系后,就会转至微信进行后续交往,因而阻碍了用户的实际增长。而概率论依托于微信庞大的熟人链,将非用户通过用户的优质活动行为引流至平台,同时熟人关系由于公众号的天然屏障而隔离,为用户保留了隐私。概率论的许多社交活动本就在微信上进行,不仅提高了陌生人到熟人的转化率,还依托微信生态实现更好的内容传播。
在这一过程中,微信实际上充当了陌生人社交的底层设施,仅仅作为一个社交工具,通过公众号微信群等衍生出的陌生人关系在概率论这类平台的助力下发展为熟人关系反哺于微信,而微信解决的无非是“即时通信”的问题,满足熟人的需求。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概率论依托微信生态,通过打造优质内容和活动,在陌生人社交的互动形态上进行创新,促进陌生人的有效破冰,沉淀了大量死忠粉,从而树立起强有力的竞争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