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如何克服拖延症

      拖延者最大的思想毒瘤在于“先放一下,待会再行动”,对他们来说,迈出第一步总是那么的艰难和沉重。在心理学家看来,拖延行为是人们对抗焦虑的一种办法,而焦虑大多来自于开始完成一项任务。所以,拖延症的根源其实在于工作或生活中的焦虑和压力。作为幼儿教师,由于每日工作内容过于多,事项过于杂乱,拖延症相对比较盛行。那么老师们怎样改善拖延的状况呢?

化解工作

    老师们日常千万不要因为巨大的工作任务吓唬自己,反之,可以把工作化解,先去完成自己最喜欢、最有创意或者最容易开始的那部分。就像带班级常规一样,将各个环节的常规分时间、分重点的去一点点完成。要知道,长期重复、缺乏新意和挑战性的工作带给人“耗尽”的感觉,才是引发拖延症的根由。

    化解工作,找出工作不同部分的新意,重新唤起内心的激情,才是根治之药。例如,美工区角今天投放了两种新的材料和玩法,孩子玩儿比自己预期的还要好;例如精心的备课,在活动结束延伸部分,孩子创造出了不一样的小点子,可以继续拓展此类活动,等等。尝试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找到亮点。尝试将工作划分:紧急又重要、紧急不重要、重要不紧急、不紧急不重要,规划好自己的工作。如填充区角材料,根据将要开展的主题活动,可以这两天先投放紧急又重要的区角,后两天在投放其他区角材料。繁多的工作化解后,会变的相对简单、高效。

展示痛苦

    因为大多数人总能赶在最后一刻完成任务,“拖延症”也满足了一些人的虚荣心,还常常美其名曰自己“最适合短期高压工作状态”的心理强化,从而使拖延的习惯周而复始,反复循环。但细想来,其实在整个过程中,心理受到的折磨和伤害要远远大于这些成就感和满足感。比如:领导明天就要检查班级环境了,可是区角的环创,区角材料的投放,都还没准备好。然后下班后急急忙忙的开始行动,虽然身心备受煎熬,最终在明天迎接检查前完成了工作。将匆忙工作中的痛苦感和焦虑感反复琢磨,让自己不在沉醉在“高效率”的错觉中,才能迎来从容不迫的工作成就感。因此,建议“拖延症”的老师,自己列出过程中纠结、矛盾和备受折磨的心理状态,用来强化“拖延症”带给人痛苦的一面。

隔绝环境

    打电话、发微信、发微博、看朋友圈、回复帖子、查邮件、聊 QQ……都是“拖延症”的好朋友。因此,如果实在无法抗拒某项工作带来的拖延症,不妨为自己创造一个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比如切断网络,关掉手机等等,把分心的事物减到最少,强迫自己开始投入工作。要知道万事开头难,一旦进入步骤,你就会轻松打败拖延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主播=摇光 =小编= 琉璃 主播小姐姐~~ 注:本节目仅用于分享和学习交流,不得转用和商用,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日语之声阅读 2,875评论 0 0
  • 可能是忽冷忽热的原因,昨天晚上我就有感觉有点低烧,心想可能是我又要感冒了,但是我没有当回事,就睡觉去了,但是...
    姜薪桐阅读 1,456评论 2 9
  • “咚、咚、咚。”李大妈家的门敲得很响。 李大妈打开房门,见门口站着一个三、四十岁的女人。女人有点黑,一看就是经常在...
    旭眼看乾坤阅读 3,604评论 0 0
  • 昨天下午,祁红国际大酒店十分热闹,到处都是来来去去的、还化着妆的小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一定会冒出这一样...
    Curry周阅读 2,744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