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一个考研时认识的同专业学姐在一个APP上写了很多的文章,有游记有随笔有读后感也有热门剧观后感,让我印象最深是是她写的游记着实可以当旅游指南了,甚至比旅游指南更加的生动。我很惊讶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文章写的如此的出众,佩服之情油然而生。
这个学姐在个十足的学霸,她是我考研时补习班的老师,专业知识很棒,这一点从她的文章就能体现出来,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只要能从心理学来分析她绝对不会放过。从文章里还能看出她的拍照技术也很不错。我暗自惊讶,一个人怎么有这么多的时间来做好不同的事情?其实这是一个我早该看清楚的事实——我过得太舒服,因为我堕落了。
很佩服花了一万个小时把英语学好的人,曾经我以为自己可以,但是最后半途而废;曾经为寻求心灵的平静,报班练习了很爱的瑜伽,也但是最后因为路程远课程苦老师不给力等等理由放弃了,只能偷偷羡慕闺蜜讨论瑜伽眉飞色舞的样子;记得大学看的第一本课外书是关于旅行的便和大多数人一样想到处去看看,可是出去了几次却找不到旅行的意义,伤钱又伤身,于是又开始羡慕班上一个骑自行车与社团到处去旅游的女孩子;也想过要好好学拍照,学ps但是都放弃了……慢慢的,我变得又一点讨厌我自己,讨厌这种言行不一带来的痛苦。我进入了一个怪圈,像是一边想要挣脱束缚双腿的绳子,一边又双手使劲的拽紧绳子,最终手累了,脚也被勒出了一道道伤痕,但是手和脚还是谁也不想放过谁,使劲的较量着。
毕业一年,在家呆了五个月了,生活过得像是停滞了一样,等待的日子总是这么漫长,生活充满的玩弄,我们眼睁睁的看着,却只能尽力配合。我的灵魂被分化成两半,一半在白天沉睡着,一半在黑夜苏醒着,昼覆盖夜,夜吞噬昼。我无法排解平淡带来的压抑,曾经以为一个人的孤独在两个人的时候可以得到缓解,可是我无奈的看清人自始至终都是独立的个体,即使能为某些名义成为“我们“也不能抹灭个体的独立性,太依赖是一种诅咒,免不了对人事的将就。岁月无痕,刀刀不致命,可上可下的分岔路口最让人讨厌。平淡的等待其实是种无形伤害,容易让人在稍微有益的刺激中乐不思蜀。狂欢是比酒精更好的麻醉剂,而夜是比咖啡更浓的提神品,而我只能独酌这苦涩。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软弱,因为有一条安排好的可能是成功的捷径的路可以走,所以丝毫没有勇气按自己的想法去尝试一下,人可耻的就在这里,想要的太多,敢做的太少。生活的空虚把人折磨得快要疯掉,可人还是只能按部就班的生活下去,这条路到底是不是对的,而我又该何去何从呢?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我在无尽的空洞里下坠,无可救药的下坠。
反鸡汤语说到:对于今天解决不了的事情,不要着急,因为明天也解决不了。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何必着急。在灰头土脸苟延残喘的日子里照样也得活下去。也许思考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即使穷困潦倒,精神不死,便能重生,总有一天你会和自己和解。敬所有迷茫中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