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汪曾祺谈吃

“为什么读者说我的文字引人垂涎?那是因为每一篇文字,都是我在写稿写到天亮,肚子特别饿的时候下笔。”当我看到蔡澜先生的话时,我脑海里涌现的第一个人,便是“凡事不宜苟且,而饮食尤甚”的汪曾祺。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汪曾祺既是美文家,又是美食家,他写过很多谈吃的文章,《寻味:汪曾祺谈吃》编辑所选就侧重这方面的内容。汪老所食、所喜的多是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无论是谈萝卜、豆腐,还是讲韭菜花、手把肉,皆是娓娓道来、从容闲适;所有吃过的和没有吃过的,一经他说,全成了美食。

汪先生之文,是绚烂至极后的朴素回归,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对人间至性至情的热爱,引人无限向往。如此质朴美丽的文字,何止是在谈吃,更是汪老崇尚恬淡自然的精神境界体现。

书中篇幅虽然不多,但绝对是中国民间食物百科很有烟火味的一本书,可以看的出汪老也下得了厨房啊,他的拌菠菜,茶粥,奶油栗子粉让我垂涎了。

自己也吃过的小吃如鳜鱼,饵丝,鸡枞,拌香菜,成吉思汗料理看着很有趣,湖南人拿生姜串当零食太逗啦。泰山游记说一家人养着许多绣球在小院石条上,我依稀记得自己也见了呢,好巧。中华美食就是要需要大师用笔发扬光大。

▲ 李辉:爱逛菜地的汪曾祺

行走万里江山,寻访自然至味,有些人走过很多地方,吃过很多特色食物,貌似很辛苦,其实也是一种幸运,寻天地造化之瑰珍,得一方水土之馈赠。

所以,之前出了《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更是广受国民热捧。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称自己是“吃货”,每到一个地方必先领略那里的特色美食。而且,平时和熟人见面,我们都会习惯性地问:“吃了吗?今天吃什么?“由此种种可见,中国人对吃食的执念,是根深蒂固的。

汪曾祺的吃,是有讲究的。他做菜,走的不是流行的“冷淡风”:食物低饱和色调,摆盘精致而整齐。

做菜,得先买菜。汪老不爱逛百货公司,而是到菜市场晃荡,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汪老认为,折腾吃,得有满满的烟火气,才有生之乐趣。

▲ 做菜中的汪曾祺

好一个可爱的老头!这是在谈吃,又哪里是在谈吃,分明有逝去的时光在,亦有一种从容在里头。有人说汪曾祺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他自己也说:写字、画画、做饭是“业余爱好”。

会吃 ▼

汪曾祺因生活的轨迹对于家乡、昆明、张家口、北京等地的饮食都有了解,常常谈起某一食物的吃法,能举出各地不同的饮食习惯。不仅如此,他还能说出一种食物最诱人的时候、最适合的烹调方法。

虎头鲨、昂嗤鱼、砗螯、螺蛳、蚬(xiǎn)子、野鸭、鹌鹑、斑鸠、鵽(duò)、蒌蒿、枸杞、荠菜、马齿苋……不仅吃的种类多,吃的地域还广,再用闲散随意的文字描述给我们,所传达的已经不是“口齿留香”能够涵盖的无穷韵味。在“会吃”这一点上,就已经令人望尘莫及。

他还好吃,从他诸多谈吃的文字来看,他简直是吃尽四方的人。从家乡高邮的鸭蛋到北京的豆汁儿,到湖南的腊肉,包括咸菜,酱菜,野菜,他都要追究,琢磨一番。而且时常要发出毫不保留的赞叹:我一辈子没有吃过昆明那样好的牛肉(《老头儿汪曾祺》)。

“吃遍四方”可以说是对于汪曾祺“会吃”的一个最为贴切的评价,而在其文中所展现的不同地域不同食物的吃法,投射出的是对中国饮食文化博大深厚的侧面。

会做 ▼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凡事不宜苟且,而饮食尤甚。中国的许多菜品,所用原料本不起眼,但经过一番“讲究”之后,变成了人间至味。那么汪曾祺本人的“讲究”水平到底如何?

如果用专业厨师眼光去看汪曾祺的厨艺,那肯定是不太够的。汪曾祺自己在文章中坦率地承认:他所擅长的只是做家常菜,“大菜,我做不了。我到海南岛去,东道主送了我好些鱼翅、燕窝,我放在那里一直没有动,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做。”

但是对于家常菜,汪曾祺则是得心应手。汪曾祺的烹饪手艺在当时文艺圈子中很有名。所以每当有港台作家或者外国汪曾祺研究者来北京采访汪曾祺时,中国文联不安排来宾在宾馆就餐,而是直接让客人在汪曾祺的家中就餐。

汪曾祺做的全是家常菜,然而又全是具有中国民间风味的家常菜。汪曾祺说:招待外国客人,并不一定是规格越高越好。因为他们最希望吃的是有地方特色的菜,越是具有中国风味的菜,他们越是难忘。

而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能够做好中国风味的家常菜,何尝不是对于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呢?能够将这些味道转化为散文,让更多的读者感受这份文化的传承,也是汪曾祺散文的独特之处。

▲ 写作中的汪曾祺

读其文,如睹其人,说起汪曾祺,我对他的最新印象是月前一次做饭的经历。当时为了泡把干香菇,友人教我要用冷水浸泡,说是看了汪老爷子的书里说,这样才入味儿。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用白瓷碗盛了冷水泡了大半天,等到清水成了暗黄色,香菇都像小伞一样打开,菇香果然更浓,直扑鼻尖儿。

自此每每看汪曾祺的书,都像在寻味儿:“生活,是很好玩的。”所以天下万千食物,到了他的眼前全是佳肴。世间所有不平事,在他的笔下全化成恬淡。看他写的书,听听他的趣事,你会发现汪曾祺真的是一个好玩的吃货。

大部分人对汪曾祺的第一印象都来自于初中课本里的那篇《端午的鸭蛋》,能滋出油来的红彤彤的高邮鸭蛋,当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继而了解到了汪曾祺其人其文之后,我对他的喜爱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常常深夜看他谈吃食看得肚子空空又泪流满面。

汪曾祺的语调总是淡淡的,也没有什么惊人之语,在这样的笔调中,书写的是家常里短,表达的却是对于人世间的温情,而这些平凡的小事中透出人生的哲理,文字里传达出人性的善意与温暖,每每给我感动,让我愿意相信人间的美好。

▲ 在「汪曾祺纪念馆」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四方食事,亦可明心见性。”

懂得欣赏美食,知悟人生百味,这才是人生该有的模样。他并不吹嘘自己的阅历,不以自己作家的身份和你大谈“文学之道”,他在谈吃,亦在和你谈自己看过的风景,走过的路。

爱吃酸的北方人;爱甜食的广东人;以前不吃苦瓜的北京人;无辣不欢的云贵川;长沙和南京的臭豆腐。每一个地方的特色都如数家珍,通过一段段文字,将他们常吃的食物一一道来。

走过很多地方,遇到很多大事,吃过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汪曾祺是幸运的 经历抗战 经历建国之后的诸多运动,能够健康的活到新世纪,在人生的道路上,他遇到的人和事,太多太多 ,当时食用的美食无意间成为一条线索,一个个时光的标签。

▲ 汪曾祺家宴菜谱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生活里那些得知自己患病就怨天尤人的悲观者们,真该好好学学汪老的生活态度。

会吃、懂吃、懂生活 —— 可以说,汪老的这些生活意趣在他的散文集《寻味:汪曾祺谈吃》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只是看目录的几行字,一股子悠闲的味道就扑面而来。

正是因为这份宠辱不惊,所以,在他眼中,什么事情都抵不过平常的一菜一蔬来得真实,也让这个世界多了一个可爱的高级吃货——汪曾祺。

看吧,有这样天真烂漫的人,世界多可爱?因为总有人比我们多一步感知到这个世界的好玩,而且他还会写下来告诉平凡的我们,多好。

以上

青牙

2020.01.16

参考文献 ▼

【1】汪曾祺:《人间滋味》天津人民出版社

【2】黄科安:论汪曾祺散文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3】季红真:论汪曾祺散文文体与文章学传统

【4】赖闵辉:《龙岩师专学报》1997年02期

【5】陆建华:汪曾祺的厨艺

【6】《汪曾祺文集·文论卷》江苏文艺出版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