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0

我将从危险品的定义、分类依据入手,详细阐述每一类危险品的特性、常见物品以及相关案例,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危险品分类。

# 一文读懂危险品分类,远离潜在危险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其实隐藏着不少危险品,从工业生产到日常生活,它们的身影无处不在。这些危险品可能因为具有易燃、易爆、强腐蚀性、有毒或放射性等特性,一旦处理不当,便可能引发严重的事故,对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了解危险品的分类,不仅能帮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识别和防范风险,对于从事相关行业的人来说,更是保障生产安全的关键。接下来,让我们深入到危险品分类的世界,逐一揭开每一类危险品的神秘面纱。

## 第一类:爆炸品

### 定义与特性

爆炸品是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撞击、摩擦、震动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间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剧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这类物品具有极其敏感的化学性质,微小的能量输入都可能引发不可控的爆炸反应 。

### 分类细项

1. **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这类爆炸品一旦爆炸,威力巨大,会对周围大范围的环境和人员造成毁灭性打击。像常见的硝酸甘油,它是一种无色或淡黄色的油状液体,作为一种强效的血管扩张剂,在医疗上有一定用途,但同时它也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爆炸物。哪怕是轻微的震动、摩擦或受热,都可能导致其发生整体爆炸。此外,一些压缩气体在特定条件下,如液态二氧化碳,受到猛烈撞击时,瓶体破裂,内部气体瞬间释放并急剧膨胀,也会引发类似整体爆炸的效果。

2. **具有抛射危险,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这类物品爆炸时主要表现为将内部物质向外抛射,虽然没有整体爆炸那么大的摧毁力,但抛射物也能对周围人员和设施造成严重伤害。例如某些军工演习中使用的特定炮弹,设计目的并非产生大规模整体爆炸,而是将弹片等物质高速抛射出去,以此模拟实战场景中的杀伤效果。

3. **具有燃烧危险和较小爆炸或较小抛射危险、或两者兼有,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此类物品危险性相对前两者较小,它们在被点燃或引燃后,危险作用大多局限在包装件内部。比如一些小型的烟火装置,在燃烧时可能会伴有小规模的爆炸或抛射现象,但对包装件外部环境不会造成重大危险。

4. **无重大危险的物质或物品**:像演习手榴弹(通常为训练用,装填物为惰性材料)、安全导火索(经过特殊设计,燃烧速度稳定且不易引发意外爆炸)、礼花弹、普通烟火、爆竹以及手操信号装置等。这些物品虽然也属于爆炸品类,但正常使用或在常规意外情况下,不会产生严重危害。不过,如果大量囤积或遭遇极端恶劣条件,仍可能引发危险。

5. **非常不敏感的爆炸物质**:以硝酸铵为例,它是一种常用的化肥原料,同时也可用于制造炸药。但纯净的硝酸铵性质相对稳定,在一般的着火试验中不会爆炸。然而,当硝酸铵中混入其他杂质,或者在特定的高温、高压等极端条件下,就可能转化为具有高爆炸风险的物质。

6. **不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极不敏感的物质或物品**:这类物质在各种条件下都极难发生爆炸,整体爆炸危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仍需按照爆炸品相关规定进行妥善管理和运输。

### 实际案例

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发生了一起特别重大的火灾爆炸事故。在这次事故中,位于天津港国际物流中心区域内的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危险品仓库,存有大量的硝化棉、硝酸铵等爆炸品。由于硝化棉在高温等因素影响下发生自燃,继而引发了周边硝酸铵等爆炸品的剧烈爆炸。两次爆炸的威力巨大,相当于24吨TNT炸药同时爆炸,造成了165人遇难、8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68.66亿元。此次事故震惊全国,也凸显了爆炸品管理不善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

## 第二类:气体

### 定义与特性

本类物质指在50℃时,蒸气压大于300kPa的物质;或20℃时在101.3kPa标准压力下,完全处于气态的物质。根据其性质,又可分为易燃气体、非易燃无毒气体和毒性气体三类 。

### 分类细项

1. **易燃气体**:这类气体极易燃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常见的易燃气体如甲烷($CH_4$),它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广泛应用于家庭燃气和工业燃料。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如果甲烷气体泄漏并在矿井中积聚,遇到火源就会引发剧烈的爆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氢气也是典型的易燃气体,它具有高能量密度、燃烧产物无污染等优点,被视为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但氢气的爆炸极限范围较宽(4.0% - 75.6%),一旦泄漏,在空气中很容易达到爆炸浓度,遇明火或静电火花等就会发生爆炸。

2. **非易燃无毒气体**:虽然这类气体本身不燃烧且无毒,但在特定情况下仍可能带来危险。比如压缩空气,在工业生产中广泛用于气动设备的驱动。然而,如果盛装压缩空气的容器质量不合格,或者受到高温、撞击等外力作用,容器可能破裂,内部高压气体瞬间释放,会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如同爆炸一般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还有一些用于医疗和科研的惰性气体,如氩气、氦气等,若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大量泄漏,会导致氧气含量降低,使人因缺氧而窒息。

3. **毒性气体**:这类气体具有毒性,吸入人体后会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甚至危及生命。例如氯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被用作化学武器。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人体吸入一定量的氯气后,会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肺水肿,甚至死亡。光气(碳酰氯)也是一种毒性极强的气体,它在常温下为无色气体,有腐草味。光气主要损害人体的呼吸系统,中毒后潜伏期较长,初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但一旦发病,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 。

### 实际案例

2013年6月3日,吉林省德惠市的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发生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事故原因是该公司主厂房内的液氨管道发生泄漏,氨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遇火源发生爆炸,继而引发火灾。此次事故共造成121人死亡、7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82亿元。氨气属于毒性气体,同时也具有易燃性,这起事故充分暴露了企业在气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以及对危险气体管理的重要性 。

## 第三类:易燃液体

### 定义与特性

易燃液体是指易燃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物质的液体,但不包括由于其危险特性列入其它类别的液体。其闭杯试验闪点等于或低于61℃,不同运输方式可能确定适用的闪点不低于45℃。易燃液体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蒸气与空气混合,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遇到火源会发生燃烧甚至爆炸 。

### 分类细项

1. **低闪点液体**:闭杯试验闪点低于 -18℃的液体,这类液体极其易燃,如乙醚,它是一种无色透明、易挥发的液体,具有特殊气味。乙醚的闪点极低,在空气中能迅速挥发,其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极易燃烧爆炸。在实验室中,使用乙醚时如果不注意通风和防火,很容易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

2. **中闪点液体**:闭杯试验闪点在 -18℃至 <23℃的液体,像汽油就属于这一类。汽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料,广泛应用于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由于汽油具有挥发性,在加油站加油时,我们能闻到明显的汽油味。如果在加油过程中,周围有明火或产生静电火花,就可能点燃汽油蒸气,引发爆炸和火灾。此外,一些有机溶剂,如苯,也属于中闪点液体。苯是一种具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无色液体,常用于化工生产。苯不仅易燃,还具有毒性,长期接触可能会对人体造血系统造成损害 。

3. **高闪点液体**:闭杯试验闪点在23℃至61℃的液体,例如柴油。柴油在常温下相对较为稳定,但在高温环境或遇到强火源时,仍能燃烧。在一些大型柴油发电机组中,如果燃油系统出现泄漏,柴油泄漏到高温部件上,就可能引发火灾。还有一些植物油,如菜籽油、大豆油等,在烹饪过程中,如果油温过高且操作不当,也可能引发闪燃现象 。

### 实际案例

2010年7月16日,大连新港输油管道发生爆炸事故。当时,一艘利比里亚籍油轮在大连新港卸油过程中,工作人员违规操作,导致输油管道发生爆炸,引发了10万立方米油罐的大火。此次事故造成了大量原油泄漏,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同时也给周边地区的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据统计,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2亿元,充分显示了易燃液体泄漏引发火灾爆炸事故的严重后果 。

## 第四类: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 定义与特性

这一类别的危险品具有不同的易燃特性。易燃固体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易于自燃的物质自燃点低,在空气中易于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遇水或受潮时,会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易燃气体和热量,有些不需明火,即能燃烧或爆炸 。

### 分类细项

1. **易燃固体**:像红磷,它是一种紫红色或略带棕色的无定形粉末,无毒,在空气中能够缓慢氧化,产生热量。当热量积聚到一定程度,温度达到红磷的燃点(约240℃)时,红磷就会燃烧。硫磺也是常见的易燃固体,呈黄色晶体状,有特殊臭味。硫磺在加热或与氧化剂混合时,容易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对人体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镁粉则是一种银白色粉末,在空气中遇到火源能迅速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同时放出大量的热,生成氧化镁。由于镁粉燃烧时温度极高,扑救难度较大,需要使用特殊的灭火剂,如D类干粉灭火剂(专门用于扑救金属火灾) 。

2. **易于自燃的物质**:白磷是典型的易于自燃物质,它的自燃点很低,在空气中只要达到40℃左右就会自行燃烧。白磷通常保存在水中,以隔绝空气,防止其自燃。如果白磷不慎泄漏到空气中,就会立即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五氧化二磷),对周围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还有一些含油的织物或物品,如果长期堆积且通风不良,会发生缓慢氧化,当热量无法散发,温度升高到自燃点时,也会引发自燃 。

3.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金属钾、钠、铯、锂等活泼金属都属于这一类。例如,金属钠与水反应会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热。由于反应产生的氢气易燃,在反应过程中如果遇到明火或高温,就会引发爆炸。碳化钙(电石)也是常见的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它与水反应生成乙炔气体和氢氧化钙,乙炔是一种易燃且具有爆炸危险性的气体,在工业生产中常用于气焊、气割等作业。如果在使用或储存碳化钙时,不小心让其接触到水,就可能引发严重的火灾爆炸事故 。

### 实际案例

2019年3月21日,江苏响水生态化工园区的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发生特别重大爆炸事故。该公司主要生产苯二胺等化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多种易燃固体和其他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该公司旧固废库内长期违法贮存的硝化废料,在持续积热升温的作用下,发生自燃,进而引发了相邻危险化学品的爆炸。此次事故共造成78人死亡、76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19.86亿元。这起事故警示我们,对于易燃固体等危险化学品的储存和管理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执行,任何疏忽都可能引发不可挽回的灾难 。

## 第五类: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 定义与特性

氧化性物质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与松软的粉末状可燃物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对热、震动或摩擦较敏感。有机过氧化物则是分子组成中含有过氧基的有机物,本身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或摩擦极为敏感 。

### 分类细项

1. **氧化性物质**:氯酸钾是一种强氧化性物质,为无色片状结晶或白色颗粒粉末,味咸而凉。在加热或与某些有机物、还原剂、易燃物混合时,氯酸钾会分解放出氧气,从而引发剧烈燃烧甚至爆炸。高锰酸钾也是常见的氧化剂,呈黑紫色、细长的棱形结晶或颗粒,带蓝色的金属光泽。高锰酸钾在医药、化工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但它与甘油等有机物混合时,会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大量的热,可能引发火灾。高氯酸是一种无机强酸,具有强氧化性,浓高氯酸在加热或与有机物接触时,极易发生爆炸。在使用和储存高氯酸时,必须格外小心,避免与易燃、还原性物质接触 。

2. **有机过氧化物**:过氧乙醚是一种典型的有机过氧化物,它是无色透明液体,有类似乙醚的气味。过氧乙醚性质极不稳定,在受热、摩擦、撞击或遇到其他催化剂时,容易发生分解,产生自由基,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爆炸。由于有机过氧化物的这种高危险性,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需要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如低温储存、避免震动等 。

### 实际案例

2019年4月15日,位于法国巴黎的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这场火灾造成了这座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哥特式建筑严重损毁。据调查,火灾原因可能与正在进行的巴黎圣母院修复工程中使用的大量易燃材料以及电气设备故障有关。在修复过程中,一些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可能被不当使用或储存,这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引发了火灾,并且由于建筑内部结构复杂、空间封闭,火势迅速蔓延,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这一事件也提醒我们,在各类工程施工和日常生产生活中,对于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的管理至关重要,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引发重大灾难 。

## 第六类: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

### 定义与特性

毒性物质进入肌体后,累积达一定的量,能与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学变化,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感染性物质则是含有致病的微生物,能引起病态,甚至死亡的物质 。

### 分类细项

1. **毒性物质**:苯酚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具有特殊气味,对皮肤、黏膜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同时也具有毒性。人体接触苯酚后,皮肤会出现灼伤、红斑等症状,吸入苯酚蒸气会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呼吸困难等。甲醇是一种无色、有酒精气味的挥发性液体,误饮少量甲醇(10 - 15毫升)即可导致失明,大量饮用会致人死亡。在工业生产中,如果甲醇泄漏到环境中,会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还有一些重金属化合物,如汞、铅、镉等的盐类,也属于毒性物质。这些重金属在人体内蓄积,会对神经系统、肾脏等器官造成损害 。

2. **感染性物质**:例如一些携带病毒的生物样本,像新冠病毒样本、埃博拉病毒样本等。这些样本如果在运输、储存或处理过程中发生泄漏,病毒可能会传播到环境中,感染周围的人群,引发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在医疗废物中,也可能含有感染性物质,如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纱布、注射器等,如果处理不当,也会成为疾病传播的源头 。

### 实际案例

2003年,非典(SARS)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给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对于感染性物质的管理成为关键环节。大量的非典患者样本需要妥善运输和保存,医疗机构产生的大量医疗废物也需要安全处理,以防止病毒传播。如果在这些环节中出现漏洞,如样本泄漏、医疗废物随意丢弃,都可能导致疫情的进一步扩散。这一事件充分凸显了对感染性物质进行严格管理和防控的重要性 。

## 第七类:放射性物质

### 定义与特性

放射性物质是指那些能自然地向外辐射能量,发出射线的物质。这些射线包括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它们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能对人体细胞和组织造成损害,引发各种疾病,如癌症、白血病等。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强度通常用活度来衡量,活度越高,放射性越强 。

### 分类细项

常见的放射性物质有镭、铀、钴 - 60、硝酸钍、二氧化镅、乙酸铀酰锌、镅片等。镭是一种具有强放射性的元素,它能自发地发出α、β和γ射线。镭在医学上曾用于治疗癌症,但由于其放射性危害,现在使用已经非常谨慎。铀是一种重要的核燃料,广泛应用于核电站发电。但铀的放射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养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合理的饮食是滋养身心的密码。 主食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别只盯着精...
    小冉睡不醒315阅读 22评论 0 0
  • 如何预防面瘫 面瘫,这一病症不仅影响面部美观,还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积极做好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
    期颐堂贰阅读 19评论 0 0
  •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养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营养均衡,无疑是养生的基石。 每天的饮食就像为身体这座大厦输送...
    清泉石上流666阅读 21评论 0 0
  • 脑动脉畸形发病因素 脑动脉畸形是一种较为复杂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了解其发病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先天性...
    期颐堂阅读 29评论 0 0
  • 第一节 燃烧条件 基本概念: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烟是...
    西城公子阅读 3,53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