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她,因为她太丑了”
我有个5岁的侄子,大女儿跟他感情特别好,所有的好东西都要跟她的哥哥分享。有天侄子到我家来玩,两个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把我的项链、帽子等这些装饰品翻出来,两个人对着镜子争先恐后的往身上戴,还问我好不好看。侄子说:“妹妹好漂亮”,我跟他说:“你妹妹就是喜欢臭美”,没想到侄子竟然反驳我说:“妹妹才不是臭美,我们班的王小小才丑呢,都不喜欢她,太丑啦”。
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侄子的回答让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说“她本来就丑,班里的小朋友都不喜欢她,从来不和我们玩,我们也不喜欢跟她玩”。
我惊讶的听着他平静的说完这些话,仿佛对他来说是一件特别正常的事情。仿佛在他的意识里美的就应该喜欢,丑的就应该讨厌,喜欢的就百看不厌,讨厌的就拒之千里甚至恶语相向。
“审美”培养
现代幼儿教育中,审美教育已经成为家庭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全世界的幼儿教育对审美培养研究也证实,孩子的审美培养的确能够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加分不少。
提高孩子的生活品味
提升孩子的幸福感
-
有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人品
科学育儿越来越广泛的今天,对于2岁以后的孩子进入“审美敏感期”这个特殊阶段,家长显得已经没有那么敏感,基本做到了正确对待,并加以引导,让孩子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懂得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更受欢迎。
“审美欺凌”形成的原因
“审美欺凌”:通过自己主观判断的美和丑对他人进行孤立、侮辱等语言或肢体伤害的行为。
1.“外表审美”
《丑小鸭》的故事在小学甚至幼儿读本里面就有了。课堂上老师讲述丑小鸭因为自己又黑又丑,没有同伴跟它玩,所有的同伴都瞧不起它。老师问小朋友“你们喜欢丑小鸭还是白天鹅?”,所有的孩子异口同声的回答“白天鹅”,老师问“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白天鹅呢?”,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回答“白天鹅漂亮”、“丑小鸭不漂亮”、“丑小鸭太黑了”各种各样答案从孩子们的口中说出来。
从课堂上简单的课文就可以看出,孩子的审美紧紧停留在“外表审美”,也就是人类最原始的审美角度,对于所有美丽、漂亮的事物有着天生的追求。儿童日常教育中对于脏、不干净、破破烂烂等词语赋予贬义,于是形成了孩子对于丑、脏、黑、凡是与孩子所接受的审美不同的事物出现讨厌、避让、反感的情绪。
2.家长“潜移默化”的审美灌输
孩子从外边玩耍回来,身上脏脏的,家长会说“你怎么那么脏,没有人喜欢你这么脏的小孩”。
妈妈发现宝宝学会自己打扮的时候“宝宝真厉害,真漂亮,不像没有妈妈的小孩那么丑”。
孩子潜意识中所有对待“丑”的排斥和讨厌,都是从家长身上学到的。家庭教育中为了让孩子懂干净、学会清洁、树立好的形象,把所有“丑”的事物“添油加醋”的加以夸大,让孩子形成对美和丑行为的强烈反差,让孩子成长为受周围人喜欢的乖宝宝。
根据家庭教育研究发现:同一个家庭中,外表不一样的两个孩子,得到父母关注最多的往往是长的美的孩子。
这种潜移默化的审美传递,让孩子在面对与自己所知的审美观不同的人或事物时,本能的出现排斥和厌恶心理。
3.社交需要导致的群体审美融合
孩子的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刚来的小朋友跟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玩耍,当他看见所有人都原理那个看起来“丑”的小孩时,会跟随大众的意识,认为“丑”小孩应该被讨厌,不能跟他玩。
导致这样结果出现的原因时由于孩子的社交需求为了使自己融入到群体中,潜意识本能的接受来自群体的审美传递,使之与自己原有的审美融合,故而产生了对“丑小孩”的讨厌和孤立。这是由于人的社会性这个刚需产生的必然结果。
“审美欺凌”对孩子的危害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候的我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营养跟不上,那时候的我又黑有矮,就是放在人群中过滤也找不到的那种。有一天不知道是哪个同学无聊说选出班里最丑的人,一群人都兴高采烈的回应,并且每个人都给出了自己心中认为“最丑的人”的名字,果不其然其中就有我,虽然当时庆幸的是我不是票数最多的那个,但心里的难受和想要逃避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那个得票最多的同学,从那天以后变的更加什么寡言,没有人跟她玩,没有人跟她说话,一直到小学毕业都保持着“被孤立”的状态,直到毕业后再也没有音讯。
前几天有个话题特别火“长得不好看的女生到底有多惨”,很多人都讲述了自己因为外貌被嘲笑的经历,甚至出现自闭、逃学、转学的经历。不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都会产生极大的成长影响。
1.“审美欺凌”者
因外表而产生欺负别人的行为会让孩子养成自以为是,自大的心理,这种心理如不进行有效干预则会让孩子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中发生过多的自我为中心而产生的错误结果。
根据青少年犯罪心理调查指出:百分之15.4的青少年犯罪是从“以貌取人”为开始发展起来的。这种外表欺凌会随着被周围人的认同和赞赏逐渐发展为恶意"以貌取人”,当欺凌变成习惯就是罪恶的开始。
2.被“审美欺凌”者
国外的一档针对于儿童的访谈节目中,受访孩子因意外导致面部创伤而收到同龄人的排挤,“没人愿意和我说话,因为我长得和他们不一样,我假装不是这样,但事实就是这样”。
自我摧残:被欺凌者会出现对自己的外表厌恶和方案的自我摧残行为,抱怨父母不公平,抱怨周围人不公平。
自我封闭:长期的被孤立导致孩子内心不再相信外界的人和事,对所有的人的接近都产生避让的心理,认为所有接近自己的人都会嘲笑自己。
自信心丧失:据调查百分之八十七的孩子会因为外貌失去自信心,对自己不自信,认为不论自己做什么,做的多好都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故而丧失自信心。
这种因为外表受欺凌的人而产生的影响甚至是一生的影响,很多成年人已经成型的心理状态都是源于童年时期受到的心理创伤,且很难被主动治愈。
“审丑教育”
“审丑教育”:培养正确对待丑的认知和看法,将“以貌取人”变成“人不可貌相”。就是培养孩子对“丑”的正确理解与尊重。家长在引导教育孩子的同时应教育孩子事物的两面性,有善与恶,也就有美与丑,存在即合理。
尊重
举例1:
宝宝的同学的同学中有人因遭受意外导致面部创伤,在孩子第一次向家长分享对于同学的态度时应该首先告诉他这个同之所以会变成这样不被人喜欢的样子的具体原因时什么,同时潜移默化的向引导孩子感受他的同学在遭受创伤后的心理活动,害怕、恐惧、自卑、不自信等心理状态,引导孩子用正确的眼光看待他的同学。
理解
举例2:
大自然有千千万万的动物和植物,很多小孩子看见毛毛虫都表现出害怕的状态,因为它长的不好看,潜意识的对它恐惧和排斥。家长应该耐心的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毛毛虫会长成这样,原因就是为了生存。毛毛虫的外表给它增添很多安全的保护,只有这样才不被人伤害,不被自然界的其他动物伤害。
孩子的审美培养不应只看美
1.幼儿审美须符合成长发育特征
幼儿的成长变化非常快,每个不同的阶段所需要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也都不尽相同。在孩子的审美培养时也应该符合孩子成长发育的基本特征,在正确的阶段给予合适的培养。从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审美情感三个方面分阶段进行引导教育。
每个阶段的培养都应该符合孩子的天性,以天性为基准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更有利于孩子的审美发展。不仅能够满足孩子的审美需求还能在培养学习中感受美、创造美。
2.“心灵美”是审美培养的重要环节
事物的美分为“外在美”和“内在美”,在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的同时,应结合现实引导孩子发现事物内在美,也就是人的心灵美,只有心灵美的人才能更深刻的被周围的人所接受和喜欢。
心灵美的培养能够让孩子拥有一颗积极向上、善良正直的内心,能够在孩子的外在审美出现偏离的时候及时自我调整矫正。适用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也就能让孩子避免“以貌取人”的同时发现对方的优点或帮助对方,使得自己内心得到满足。
3.不是所有的美都要喜欢
“危机意识”是审美教育中有关孩子成长安全的底线,在引导孩子发现美好事物的同时应及时给予孩子辨别危机的预警能力。结合童话故事,让孩子在欣赏、发现美的时候保持一颗敬畏和自身危机预警的心态。
在童话故事中森林是一个神奇的地方,里面长满了各种各样的蘑菇,优点普普通通,有的五彩斑斓,但是小动物都对五彩斑斓的蘑菇敬而远之,因为所有的动物都知道,越是好看的蘑菇越危险,因为他们可能是毒蘑菇。
“审美教育”时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儿童的情感培养,自身内心的陶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随之而来也出现很多不可预计的偏离,这些偏离会让孩子背离审美教育的初衷,越走越偏。
审美的同时审丑同样重要,引导孩子在欣赏美、发现美的同时理解与尊重与之对应的丑,不是所有的美都是美好的,同样,不是所有的丑都是该被拒绝的
我是90后静儿妈咪,两个孩子的全职妈妈,在不断探索更加适合孩子教育、培养的路上一直在前进。本文为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点赞、收藏,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或建议。
文|90后静儿妈咪
图|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