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一个行业始终处于巨大的舆论漩涡中心。它为国家财政贡献了巨额的税收,但其核心产品却被科学明确界定为严重危害健康的一级致癌物。这个行业就是中国烟草行业。尤其令人深思的是,该行业普通员工,包括退休人员,所享有的福利待遇(如传闻中高达一万六千元的月退休金)远超社会平均水平,与绝大多数为企业、为社会奉献一生的普通退休人员形成了巨大反差。这一现象,不禁让公众产生一个尖锐的疑问:一个建立在损害公众健康基础上的行业,其内部成员享受顶级福利的合理性究竟何在?
首先,我们必须客观承认烟草行业在财政收入上的巨大贡献。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历年公布的数据,中国烟草总公司实现的利税总额长期超过万亿元,例如2022年利税总额超过1.44万亿元。这笔巨额资金是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巩固国防的重要财力来源之一,其作为财政“支柱”的作用在特定历史阶段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然而,这种经济贡献的光环,无法掩盖其产品带来的沉重社会成本。世界卫生组织及众多医学研究反复明确指出,吸烟是导致肺癌、心血管疾病等多种致命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在中国,因吸烟相关疾病导致的年死亡人数高达百万,其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医疗费用、劳动力损失更是天文数字,给无数家庭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造成了巨大的、持续性的负担。从这个角度看,烟草行业在创造财政税收的同时,也在持续地、大规模地消耗着社会的健康财富。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烟草行业内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堪称“天花板”级的福利与退休待遇,就显得格外刺眼,并引发了关于社会公平的深刻质疑。公众的困惑并非源于简单的“平均主义”或“仇富”心理,而是基于一种朴素的、关乎正义的价值判断:
第一,贡献的性质该如何衡量? 一位教书育人的教师、一位救死扶伤的医生、一位科技攻关的工程师,他们的劳动直接创造知识、拯救生命、推动进步,其社会价值是正向且无争议的。而烟草行业的利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产品的成瘾性以及对消费者健康造成的损害。用这种带有“负外部性”的利润,来支撑系统内远优于其他奉献性行业的超高福利,其道德基础是否坚实?
第二,垄断利润应如何回馈社会? 烟草行业的高利润,建立在国家专卖的垄断体制之上。这种体制确保了利润能上缴国库,但也在系统内部形成了“福利高地”。公众有理由期待,由于烟草消费带来的、并最终由全体国民健康代价所转化的超额利润,在分配时应更多地倾斜于全民福祉,例如用于更广泛的公共卫生投入、癌症防治研究或提高全民医保水平,而非主要沉淀在行业系统内部。
第三,价值导向将引向何方? 当一个行业的福利水平与其社会价值的正向评价出现显著背离时,它可能向社会传递一种扭曲的激励信号。这不利于引导人才和资源流向那些真正推动社会长期健康发展、创造核心价值的领域。
综上所述,烟草行业高额退休金现象所引发的讨论,远不止于金钱本身。它是一次关于如何全面、科学地衡量一个行业“贡献”的社会思考,也是一次关于社会财富如何更公平、更正义地分配的深刻追问。一个健康的社会,理应让资源的分配更精准地惠及那些为社会创造真实、积极、正向价值的劳动者。化解烟草行业的这一悖论,需要的是更大的智慧和对全民长远福祉的深切关怀。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乎社会价值导向的重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