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堂创新助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近日,厦门大学物理学教授蔡端俊“跨界”赏析京剧、带学生欣赏黑胶唱片、教学生唱名篇名段的选修课“国剧赏析”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好评,学生们在又“唱”又“玩”中切实地感受和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高校里的传统文化课程不断创新,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传统化育人的作用,让大学生能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且让其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形成文化归属感。作为文化先锋阵地的高校,在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千年来的文化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高校教育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的价值内涵,展现出中华优秀文化时代风采,引导大学生了解更多中华民族文化背景,提升文化素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国家观、民族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创新授课方式,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短视频的兴起,给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当代大学生在互联网上接触了海量信息和活动形式,机械教条的单方面输出讲解已然无法引起他们的注意力。课堂内容设置要创出新意,注重学生课堂体验,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增强课程趣味性,通过视频、音频等媒介,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把时代发展的最新内容特别是最新话语、最新人物形象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推动传统文化的课程群建设,引导大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境中产生更多辩证思考。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必须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嵌入到教学主阵地之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有内涵、受欢迎、受重视的传统文化课程,让课堂有创新、学生更受益、文化再发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