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5星期三 晴
这个文章想说下关于死亡的话题,但是死亡这个字眼,还是过于沉重,大部分人甚至不敢面对这个话题,讳莫如深,所以标题还是改了!
第一:过度医疗和死亡
去年有个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下里面讲到关于笔者岳父的治疗。里面提到用到人工肺治疗,亲人在镇静治疗过程的各种痛苦。其实,亲人们很多好意的治疗,其实对于病人来说,也有可能是另外一种酷刑!
莫小米写过一个文章《临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讲到临终病人的种种真实体验。文章提到:临终病人常处于脱水状态,吞咽出现困难,周围循环的血液量锐减,所以病人的皮肤又湿又冷,摸上去凉凉的。你不要以为病人是因为冷,需要加盖被褥以保温。相反,即使只给他们的手脚加盖一点点重量的被褥,绝大多数临终病人都会觉得太重。作者提到:是人自作聪明的横加干涉,死亡的过程才变得痛苦而又漫长。
最近看到武志红的一个文章超过10万+,文章叫做《中国病房的这个忌讳该被打破:如果不能活下来,至少让我决定如何死去》,里面提到:我们其实并不懂临终的人。我们总是在哄他们,这种“哄”在本质上,不是沟通和理解,而是忽视当事人的真实感受!文章中举了很多的案例,但是对于我更加深刻的,是里面网友的留言:其实死亡也是需要学习的,如何正确、理性看待生命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重要课题。随着经历过数位亲人因病逝世,我已经越来越深刻体会到这一点。眼睁睁看着他们累己累人,空耗精力财力,生命流于不死的形式而已……希望有生之年能赶上国家通过安乐死合法案,这也是造福于大众的人性化的体现。所谓的“以人为本”。医生及老人的家属也应当理性看待死亡,毕竟,临终关怀比过度医疗更重要,提高生命质量和维护死亡尊严比单纯延续生命更重要。
对于病人而言,谁都希望在生病面前,身边的人能够竭尽全力挽回自己,这样子,或许也能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是,如果治疗那么辛苦又几率那么低的情况下,是否,还是要尊重病人本身的意愿,不该欺瞒!
而所谓的“过度治疗”,相对于有点家底而言或者有公费医疗,对于大部分穷人而言,发现了晚期的癌症,大概也只能回家,安静等待接下来的日子!
既然死亡必不可少,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会正视自己的死亡?晚期的病人要不要治疗,如果医生宣布还有几年的那种,我觉得还是要治疗的,几年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那种散尽家财,但是可能依然还是几率很低,用钱延缓死亡,还会加强病人痛苦的,其实真的没有必要去花钱。何必让病人在治疗中加剧痛苦,另外,家人疲惫不堪,散尽家财后其实未必就能好;还有,病人是否应该有知情权!而不是家属盲目帮忙决定怎么治疗等等。
第二:正视了死,才有可能更知道怎么活!
曾经看过一本书,叫做《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至今仍然读不懂这本书的精髓。
对于死亡的理解还是太过肤浅,所以,应该还是要看下面这些书籍:《活出生命的意义》、《维罗妮卡决定去死》、《灵魂的事》、《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走到人生边上》、《刀锋》等。
生命有意义吗?其实生命没有意义,妈妈在我15岁的时候过世,那时候就在想,既然活着都要死,那活着有意义吗?活着没有意义!李诞说:人生没有意义,但是人间有美。
今年10月底央视主持人李咏过世,新闻大肆报道,李咏算比较年轻,算有钱,然而,大部分时间,金钱是换不来生命的。后来接着身边又有汕大的校友患病在群内筹款,又经常看到20多岁的人猝死等新闻,生命无常,既然好好的,那就趁着好好的,珍惜当下的生活。
那么多人辛辛苦苦的想活,但求而不得,而恰好你还幸运的好好活着,是不是更应该好好的珍惜当下的每一刻!然后好好计划,赋予生命更多的色彩!
第三:活在当下
健康。只有活得健康才能更有质量!所以,还是要坚持早睡,坚持好好锻炼,不吃垃圾食品。
好好学习,感激高三努力学习的自己,让现在自己有机会活得稍微不一样。
接下来,争取花更多时间学习、挣钱。给小孩子更好的教育和陪伴。
(不敢写的太具体,因为常常写的太具体又很难实现。)
第四:需要怎么做?
我很不想思考诸如下面此类的问题,因为要废掉很多脑细胞,而且,问题是,未必能按照自己意愿来。
比如,如果生活剩下7天你想怎么过?其实很多时候还真的不是自己怎么想的问题,或许,你压根就动不了呢?(不晓得为什么脑子会蹦出来想吃家里的水晶包。)
如果动不了的话又还能打字的话,大概会立个遗嘱吧,但是我忽然想起来,居然没有什么好说的,钱我又没有,只能叮嘱刘先生好好对待自己的孩子还有有机会要善待我老爸,甚至多点时间去看他。至于其他遗嘱,好像真的没有什么好说的。如果我真的死亡了,碑立在那里?要么就变成骨灰在城市,要么就在妈妈的旁边,当然我觉得在妈妈的身边很奢望。但是我最恐惧的就是一个人冷冰冰的躺在不知名的山上,我怕冷,又怕黑!
要么,就写个回忆录吧,要么,写点文章给小孩,然而我又觉得时代变化太快,我这一套未必合适。
如果动得了的话,我或许会找个地方出去,好好的晒晒太阳,看看外面的世界。生命的终点,或许需要一个真正的旅程给自己一个好一点,快乐一点的句号,甚至哪怕是好好看完一本书、一部电影。
也或许只有焦虑,做不到上面的淡然。
以前曾经和朋友探讨过,那种年过百岁,自然笑着走的老人好奢侈,但是那种意外死亡的人或者自杀、或猝死的人,或许,也是一种解脱。因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不会太过痛苦!但是太多的意外,没有来得及和亲人好好告别,也算是一种遗憾吧!所以,是否在健康的时候,写下自己的愿望呢。
当然,我还是怀有美好的愿望,希望能够活的更久一点,看更多人间的美。
其他的絮絮叨叨:很多年前,那时候还小,看到张国荣自杀的时候,会觉得为什么不好好活呢?为什么要选择死呢?死,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是一种解脱,正如,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自然死、能够意外死,不愿意亲人忍受病痛,当然更不愿意带着病痛离开,所以我们才希望有安乐死!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死就是一种解脱啊!活的那么累,那么辛苦,受不住了,所以很多人抑郁了,选择了自杀,非常可以理解。
而,实际上,生也是没有太大意义,但是生有责任,为什么那么多人那么辛苦还扛着,其实也是为了责任或许是为了接下来未知的美!那么多的成功学,不就是教育别人在困难的时候,如何走出低谷,更精彩的活着吗?而最近看到很多书籍,很多成功的人,大概都是要触底反弹或者低谷走一遭要么经历失败后成功,然后享受生活的美好么?古语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一个人,在登峰过程中,可能迷路,可能闯入低谷,但最终辛苦登峰,这,走的越高,方能看清人间的更多美吧。人间,可不就是来历劫的么?只是,希望,大家都能在短短的人生中,通过自己的步伐,努力看到自己想看的风景。对于哪些走的太累的,想早早放弃的,也请不要过于苛责,他们也有决定自己是生还是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