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 戏剧如何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品德与社会和生命教育(上)

2020年8月27日读书笔记分享:

今天看到一本好书——《快乐学习 教育戏剧中国本土化实践案例-小学篇》,它凝聚了成都市成华区一线小学老师的3年教育戏剧实践成果。书中的每一个教案,都由著名教育戏剧导师王添强修订,进一步优化了教学流程。可以说,这是目前最适合中国小学教师实践教育戏剧的参考教案集。


正文摘抄:

品德与社会教育和生命教育,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才能感染学生并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戏剧渗透在品德与社会和生命教育课中所产生的最大效应,就是学生能够产生与生活经验的对应与联想。这样的课堂可以锻炼学生敏锐的感官和思辨能力,学生通过思辨过程学习提出疑问与换位思考的方法,通过课堂中的扮演产生真实的情感,并产生改变故事结局的想法。

锻炼敏锐的感官

在教育戏剧模式《救火》教案中,戏剧游戏“球场观众”训练学生集体变成投入的旁观者,并按图片把片段扮演出来,包括:小房子发生大火、有人被困、受困者即将被大火吞没、受困者最终被消防员救出来。

学生按图片做出片段式的不同反应的动作和表情,这样的练习可以使学生的观察力变得更强,感官变得更敏锐。

思辨过程的建立

在教育戏剧模式《小美的难题》教案中,学生运用戏剧游戏练习开心、焦虑与紧张的动作。之后在扮演范式“线索材料”中,小美收到张斌约她去书店的提醒微信,原来小美之前答应和琪琪上午看电影,出门时才收到张斌的微信,她左右为难。学生通过扮演充分了解角色的感受与想法,接着为主人公小美提供各种替代的解决方案。最后,学生通过讨论与扮演,找到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压力得到释放。

 一个教案就是一个思辨的过程。老师首先让学生了解情绪的特质与名称,详尽地了解引起情绪波动的事件,然后思考得出各种解决方案,并做出适当的选择,最后情绪获得释放。该教案把省思问题的过程完整地呈现了出来,使学生充分体验思辨的过程。

提出疑问

在第三者解决问题模式《平安走天下》教案中,学生在扮演范式“案发现场”中分组表演汽车追尾碰撞等画面,发现原来是因为父母带着孩子不按交通规则横穿马路而引发了车祸。在活动中,学生扮演孩子自由选择各种观点:拒绝;先拒绝,不行就跟着过;不知如何是好;跟着过但告诉家长不可以;跟着过。最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建议家长正确过马路,让学生对事情或现象提出疑问与反思,从而找出正确的应对方法。

本文摘自《快乐学习:教育戏剧中国本土化实践案例(小学篇)》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