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章之君子非真君子也,乃处上位之士大夫之流也;小人亦非真小人,平常百姓也。”分析者对本文中的君子和小人身份判断我深有同感。
孔夫子自谓精英一流,在他眼里寻常百姓如草芥不足道也,君子与士是他教导的重点。君子需怀仁才是他心目中的君子,怀德亦属他正常思路,而怀刑很少看见他的认同。孔夫子原则上是不认同法制的,在为政篇2.2提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可见此处所谓君子怀刑,属于孔夫子思维突然跳跃,非常规的礼、仁、孝套路,不用将它神圣化,字字推敲认为文字必有深意。
人不怀土怀惠的少,所以不用担心自己怀了就被套上了小人的牌子。至于怀德怀刑,和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没啥区别,无所谓君子还是键盘侠,喜欢的就怀着吧。
4.11【原文】
子曰:“君子怀①德,小人怀土②;君子怀刑③,小人怀惠。”
【注释】
①怀:思念。
②土:乡土。
③刑:法制惩罚。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评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念乡土,想着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浅见】
历来注家之释相仿,曰:君子常思德,小人常思乡;君子思刑以治国,小人思小惠而利家。故而皆鄙小人而高君子。然细读之,此章之君子非孔子常言之君子。孔子常言之君子,当怀礼归仁,此与法家之大别,此章又如何怀刑?且怀土,人之常情,儒家向未反对之,又如何称为小人。故此章之君子非真君子也,乃处上位之士大夫之流也;小人亦非真小人,平常百姓也。上位者以德为本,则百姓‘知耻且格’,即安于本心,安于故土也;上位者若常思严刑峻法,则百姓‘免而无耻’,而心怀利矣。可参为政篇细品。
-以上引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