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南关:
顺德府有名的五大行,集中于南关各大街,东大街以麻行、山货、药材行为主,西大街以烟行、粮行、皮店、银号和日杂为主,北大街以绸布、土布行为主,羊市街和羊市道分列上百家皮毛作坊,是南关各行业的龙头老大,南关盛誉因皮毛而名扬四海,顺德府好南关之说广为流传。
南关寨门清咸丰三年(1853) ,顺德府为防御太平天国北伐军在南关筑围寨墙,名外城或小城。同治三年(1863)添以砖石,周长7里,蝶高2丈2尺,基厚2丈2尺,顶宽1丈2尺,北接大城墙,于西、南、东3面设6个寨门。
邢台城有四关--北关、东关、南关和西关,惟独南关有寨墙。南关是土寨墙,顶上是土垛口,但是青砖寨门很气派,和大城城楼一样高,下层是圆圈大门洞, 上层是起脊的楼阁--阁与藁儿谐音,邢台土话叫藁儿。
薰儿两侧有台阶可登上寨楼,楼内驻兵。南关靛市街薰儿、东大街藻儿朝东开门,马市街囊儿朝南开门,羊市街藻儿、西街藻儿和马路街藁儿朝西开门,西街藁儿平时不开门,门洞就成了叫花子的避难所,西街中藁儿把西街分为上西街和下西街,马路街藻儿直通城外的火车站。
邢台顺德府
寨墙外是围寨河,各藁儿门有石桥通往城外的大路。
基督教堂在西E儿门外,有大片的房子,墙外是一条斜向土路,紧挨围寨河。
爬上寨墙,向南可以看到原野上两三个烧瓦盆的土窑--这就是今天南瓦窑的来历,向西可以看到平汉铁路,向东可以看见芦苇地,那里水域广阔,是邢台的鱼米之乡。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集结邮郸,意欲大举北犯,为备战需要,南关寨墙和坚固的老城大墙一起被拆除,围寨河作为城市排水系统留了下来。
近年围寨河进行了修缮,河岸新增半人高的石栏杆。羊市街和羊市道走在羊市街和羊市道上,两侧有不少砖石结构的圆圈大门洞,从门洞望进去,院落狭长幽深。
邢台开元寺
这些大院是邢台富商的皮毛作坊,像李家、张家、郑家、翟家、刘家等等,是邢台南关有名的皮毛富商。邢台皮毛制革业始于明朝,兴于清朝,至同治年间,顺德府南关成为全国最大的皮毛集散地,名盖远在塞外的张家口。
皮毛货源来自陕、甘、宁,青海及内蒙古等地。
城西像先贤、石头庄、周公、崔路等村庄的人们大多都"去宁夏和河西走廊一带收皮子,一人赶四个骆驼,叫做一把鞭,一个驼队有十几把鞭,一个来回要几个月。
收来的都是生皮,生a-皮经过熟制加工再由客商批发外销。
西大街是熟皮作坊,羊市街和羊市道是生皮作坊,作坊多达上百所,院落多至四五进,上罩铁丝网,系铜铃或者铁铃铛,人称“布袋院”,如有贼人越墙偷窃,碰着铁丝网,铃铛声响,便被发现捉住,防
范措施非常严密。
邢台清风楼
作坊里的工人,百姓呼之“毛毛匠”。圆券大门洞方便进出拉皮毛的大马车。
国人收熟皮,洋人收生皮。城西周公村的王景洲在西大街银号做过伙计,据他回忆,上世纪三十年代,长住羊市街收生皮的是两个美国人,一个叫大露,一个叫二露。洋人收了皮子运往天津,经海路运往西方各国。东大街以麻织品,山货和中草药而闻名,中草药以邢枣仁最为名贵。
枣仁最早产于邢台西山四1梅花(黄梅花、李梅花、韩梅花以及尚梅花四个村庄)一带明代《中国药典》称其为“梅枣仁” ,后枣仁遍产邢台, 称“邢枣仁” .邢枣仁药用作用非常明显,有补肝宁神,滋养健胃等功效,据说南方瘴气惟有邢枣仁可解。
邢台历史文化公园
山货和中草药产于邢西山区,像羊范、路罗、浆水、宋家庄、皇寺等集镇是东出太行山的隘口,各集镇遍布饭店、粮栈、麻店、山货栈、棉布庄、放账庄等,为商旅采购商品提供了方便。
平原的粮食和棉花由南关运输至此,再由驼队和马帮运往山西,山区的板栗、核桃、黑枣、柿饼、蜂蜜、枣仁等山货在这里集中,然后汇总南关,经水陆两路运往京津及山东地区,销往大江南北。
每逢集日,东大街上,旗幌招展,走卒贩夫,车推肩扛,人喊马嘶,叫卖声不绝于耳。据民国三十二年《邢台县志》记载:栗子佳者濡远方,得善价,柿饼销售各处,酸枣仁行销云南贵州,拧麻产额巨甚,畅销中外,橡实壳可作染料,贾客捆载而去者岁以万计,京都谓之“透骨青”靛市街邢台纺织业源源流长,早在西汉时期,巨鹿所产蒲桃锦,散花绫为高级布品,供皇室御用。
《西京杂记》称”绫出巨鹿陈宝光家, "锦绫实际上就是明清以来带有色图案的邢台土布。
邢台老建筑,老街道,老回忆
南关五大行之一,即土布行,土布销售北至张家口、内蒙古,西至山西平定、榆次、太谷等地,京汉、正太铁路通车后,南关土布行更是声名远播。邢东威县、巨鹿、广宗、南宫等县域有大面积种棉传统,无论贫家富户,妇女都纺线织布,到了冬天,妇女在地窖子里日夜操劳。
地警子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冬暖夏凉,以邻数家,机杼之声响彻昼夜。民国三十二年翼南的大灾,很多乡下妇女携士布由邢台站或内邱官庄站登车北上康庄口外,逾太行,下山西,以布换取粮食。邢台解放后,农村妇女制作的土布由各县供销社代购,纺线织卖布,这一冀南农村妇女沿袭的传统习惯,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彻底改变。
在封建社会,衣着用色有严格的等级制约,染制土布需要大量的染料,染坊由此产生。邢台西山自古生橡实,其壳可做染料,所产“蓝有大小,统日靛”靛市街因用靛开设染坊而得名。染坊染布,故此靛市街比邻北大街。随着西方化,学颜料的进口,传统染料失去销路,南关染坊逐渐衰落。抗战爆发后,靛市街仅余两三家染坊,并随岁月变迁而消亡,但其街道名称沿用至今。从靛市街现存长度看,从前南关染坊独立成行,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西大街
西大街遍布皮店、粮栈、油店、银号和烟店。白家粮店的店主白老祥是邢台最大的粮商,其家宅从西大街至羊市道,数院相连,房屋逾百间。大石头庄的刘家在西大街开有多家皮店,会宁镇的李家在城内开着当铺,在西大街经营着十几家油店,城西先贤村的武姓开着烟店,制作的黑老虎旱烟畅销北方,其它诸如银号,杂货店,更是不计其数。
邢台特产畅销全国的同时,外地的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入顺德府,外来人口日益增多,一些身怀绝技者纷纷在邢台安家落户。
多少年的早餐
光绪十七年(1891年) ,河南安阳李氏兄弟在尚德坊创办了一家小食品店,三年后迁至南关,主营糕点,这就是邢台有名的老字号“桐泰祥”糕点铺。
河南滑县道口烧鸡,由张秉所创,清朝时期就驰名全国,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 ,张氏后商身背煮鸡老汤和“义兴张道口烧鸡铺“的招牌来到邢台,用祖传手艺制作烧鸡,一炮走红,邢台道口鸡作为义兴张第一家分号,深受人们欢迎,从此影响至今。
现在的邢台南关,以十字街为中心,经营的还是传统商品。东大街上,依然留有老店铺的痕迹--板瓦花墙,木板铺门,乌黑开裂的廊柱,散发着积年的霉味儿。店前老槐树上悬挂着麻丝,迎风飘动,仿佛还在回味着旧时麻行的辉煌。北大街上茶庄,绸布店,衣帽店,鞋店,老衣店,古韵犹存。
小吃摊,小商贩,熙熙攘攘,人车堵塞,延续着南关昔日的繁华,让人想起偏远乡村的古老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