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书看书
如何看待和运用书中的信息
2017年快要过去了,年底总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书单,比如比尔盖茨的《我在2017年读过的5本好书》,比如《2017年你最应该读的书TOP10》,而这时我往往都会满怀兴致地点进书单,再点击收藏,然后再也没打开过。
我不是一个特别爱看书的人,但也不至于讨厌看书。书架上未曾翻开过的书可以证明我这一点。但还有一个事实是,关于运营、产品、文案以及一些杂文集,每类我又看了不下三本,甚至有些书读了两三遍,所以我真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生物。
至于书架上那些去年买的书,为何如今我也不曾读完?
一是因为太晦涩,我确实是看不懂,遂放弃;
二是读后发现和自己想象的有些出入,比如《美丽新世界》,不过这也因为是自己在买书前过于草率,没有做足功课;
三来是不够坚持,读着读着突然被一些其他的事暂时耽搁了,于是这本书也就被束之高阁,不了了之,最典型的是《柏杨三部曲》(而这套书竟然是我高中最想要的一套书)。
于是我买了kindle,利用自己的新奇感培养阅读习惯,当然前提是能够充分利用。
显而易见的是,我的阅读习惯开始固定下来,每天的阅读时长最低一小时,读书效率越来越高。但我发现了问题——读时不及时做笔记,方法不成系统就会造成“读时收获颇丰,读后脑袋空空”。检验你是否有这种情况的方法是,当你看完一本书时,向周围的好友介绍这本书,自我检测自己的真实收获。
📖📖📖
到目前为止,我说出这些不是因为要证明自己是爱看书的人,而是要证明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数量,并不直接取决于“读过多少书”,而是“如何看待和运用书中的信息”。
这一年读了书,但为什么一直觉得自己不成系统,知识结构散乱?
因为没有很好的理解记忆并运用,这些知识只是杂乱地堆砌在我身体中。与此同时,“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确有它流传这么多年的道理,勤做笔记也是帮助我们梳理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观点思考。
这一点,我觉得网易蜗牛读书APP做的很好,人性化的交互和美观的UI激发了读者做笔记的兴趣,而只要有充足的笔记积累,再加上导入笔记的便捷(思考过程没有被打断),写书评这件事看起来就so easy了。通过这种途径,读者用户就能自己产生高质量的书评内容,读书社区也能自我维系了,一旦社区活跃,读者用户吃下的安利也会越来越多,用户粘性也会增强。(个人认为这是产品的交互设计促进UGC的一种较好体现,不过话题好像有些跑偏了)。
另外,“温故而知新”,同一本书,你读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我相信你每一次读的时候都会有新的更深的领悟或者不同方面的关注,这是因为你的人生经验更加丰富了,理解能力更透彻了,看的角度更加多远了。当然还有一点,你看书的时候会不自觉地为书中的理论寻找现实的例子去支撑它,有时甚至无比认同它,我相信这些被你认同看重的内容一定也是你记忆最为深刻的。
好了,很感谢大家能打开这篇文章并且读到这里,接下来我想根据自己亲身经验分享一下如何选书读书。
01
首先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兴趣促使你翻开第一页,也能让你真正的收获知识。
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别让它成为你的负担,也别为了读书而读书,这太痛苦了。当然有时候看书需要契机,同一本书,不同的时候你可能对它兴趣是不一样的。
很简单地拿我举例子,前段时间我都在读与文案有关的书,读久了发现自己一直停留在固有思维里,不但没有长进,甚至有了一丝不耐烦。这时候要做的是,换另一种类型的书看一小段时间,这样就能恢复心态啦。
02
看书的过程中及时做记录,把书读薄,直到它真正融入你的大脑,为你所用。
做记录的方法有:
① 整理目录结构,帮助自己进行进行回顾和形成系统知识。
② 记录关键词和摘录有价值的短句,配以自己的思考。
针对这两种方法,有机会我会在做拆书的时候具体介绍的(虽然现在就已经解释地挺清楚的了)。
03
在阅读的过程中,保证思想的独立性,激发自己的思考。
我一直认为,写书的作者也是人,只要是人就无法真正做到客观,写出来的作品也不是神圣不可反驳的。
所以我们看书的时候要保持自己的思考,并为自己找到支撑的事实依据。当与作者观点不一致时多想想为什么,以及去探寻背后的原因,比如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限制了他的想象力,比如他是因为某些特殊的目的,基于特定的立场才写下了这些文字。
总之就是千万不要轻易地否定自己。阅读没有达到一定质量的思考,都是无效劳动。
好啦今天要说的到此为止,没想到这次会写这么多,非常开心你们能看到这。
以后也会开辟一个拆书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