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技能、才干—能力全息图
文章用一个数字的游戏告诉我们——当你看到全貌,事情就容易多了。我想到之前看到一个动画片就是说的这个意思。一个小孩在玩拼图,正面是一幅地图的拼图,但是这张地图他不了解,就很难拼出来。这个小孩把拼图拿到手先是观察了一下,发现拼图的背面,是一只公鸡的形状,所以他就用背面拼,结果很容易就拼出来了。这就是要了解事情的全貌。
而文章中讲了能力全息图由这三部分构成:
知识:就是理解和知道的东西,深度和广度是它的评价标准。
技能:是能操作和完成的技术,熟练程度是它的评价标准。
才干:是无意识运用出来的技能、品质、特质,极具个人特色,它没有评价标准。
它们三者的结合就是能力。你掌握了知识就有了40%的能力,有了技能就又到了60%,熟练就又到了80%,还能在琢磨就是90%,而想要达到90-100%,就是拼才干天赋的时候了。才干就像要写一本书。你的写作能力强的话,你文章的阅读快感就高;逻辑能力强的话,文章就精炼;数据收集能力强的话,书上有会有一堆的好例子。而你的沟通能力强的话,跟插画师沟通的好,书中的插画就好看并和文字的匹配度就高。这些能力我们都可以学习,而且学习成绩都差不多,但是才干却不尽相同。有的是洞察力、有的是文艺风、有的是幽默犀利、有的是嬉皮笑脸,这些个人风格不能相互置换,因为这些我们从小就开始练习了。任何一种职业都离不开能力的这三核心。
如何炼成某一领域的高手
先说一下历史的变迁。追溯一百年前的清朝,书还是奢侈品,所以那个时代拼的是记忆力;而到了20世纪中期,书变成了日常用品,所以这个年代拼的是阅读量和理解力。那么到了现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几乎是不收费的。搜索引擎改变了知识的储备方式。现在想了解什么知识,只要搜索关键字和知道在哪里可以搜到就行。但是我们知道的越多,遇到的问题也就越多,网络上更新知识的速度就越快,以至于这些信息我们无法知道哪些验证过的,所以这就决定了我们要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现在的年代就从之前的拼知识上升到了拼能力的层面。想要在这个年代出人头地,就看谁先把技能练成了。能在同样的知识海洋里学的更快、更多、更精准,谁就会胜出。
技能是以熟不熟练为衡量标准的。语言就是一门技能。为什么“坏学生”总比“好学生”混得好呢?因为“混社会”是一项技能啊!知识是会一瞬间就会了解知道的,但是技能却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笨拙期。是需要反复操练,才能内化为才干的。现在的大部分工作,只要认真努力就有80分。但是以现在人们的努力之浅薄,根本就没有80分。所以我们只要努力到一定程度,做到某一领域的顶尖,才会形成才干,进而才能迁移到下一个领域当中。
书上用张无忌的例子说明了高手是怎样炼成的。他先是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山谷里不知道能不能出去、不知道生命还有多少时间的情况下,忍受着寂寞、荒凉和间歇性伤痛的折磨下,还依然反复练习《九阳神功》,这就好比我们在职场看不到未来的情况下,把当下的事做到最好。这就相当于技能的反复操练。同样他被封在了明教暗道之中,也是在不知道能不能逃出升天的前提下,修炼了《乾坤大挪移》。这也是相当于修炼成了一项技能。只因为有前两项技能的基础上,才能让他内化为才干,可谓是瞬间就学会了张三丰的太极剑法。这时他就已经达到了才干的层面,因为他在学习剑法的过程中招式忘的很快,他学习这个武功完全是凭借着由技能内化为的才干。
所以我们要想发现自己的天赋,首先要在知识和技能方面下功夫,达到顶尖,天赋自然就会出现。
在大学学的专业浪费了怎么办?
能力三核中三者的兼容性不同。知识是最不容易迁移的,隔行如隔山就是说知识的迁移。但是技能就完全不一样了,职业中有70%的技能都是通用技能,包括运营、管理、沟通、执行、营销,剩下的30%是专业技能。想要在一下份工作中迅速上手,需要带着从上一份工作中学到的技能在新的工作中使用,再学习新的技能。
书上说大学开设的课程里对培训管理者最有帮助的两门课程是:诗歌鉴赏和短篇小说写作。诗歌可以让人富有感情和创造力的去影响他人,这是领导力;短篇小说写作可以培养对人和人际之间的入微体察。这两方面的技能和知识相差甚远,但是在才干方面却高度一致。大学开设的课程不但给我们带来知识和技能,同样培养我们的才干,这就加速了我们在新的领域学习知识的速度,所以把知识和技能练成才干怎么会浪费呢?
职场的技能迁移策略
职场就跟猴子爬树一样,当你爬到一棵树的顶端,相当于在一个领域修炼成了一项顶尖技能,结果发现这颗树不是你要的那棵树,不是你喜欢的职业。传统的解决观念是:先得从一棵树上下来,再爬到另一颗树上。而为了不白费力气,我们往往是在树下观望,看哪一颗树更适合我们再爬树。但结果就是往往只能在有限的视线里看到有限范围内的树。所以我们的正确做法是当修炼出一项顶尖技能时,从一棵树直接跳到另一颗树上,在这里运用到的技能就是——职场的迁移技能。这意味着我们在上一份工作中习得的知识技能怎么才能无损的转换到下一份工作中呢?而下面小节所说的内容就是给我们举了几个名人的案例,具体的讲他们是怎么做迁移的。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就是看到这几个例子得到的启发,就不在这里说了。
不想当飞行员的程序员不是好老师
讲了张育森从一个英语培训机构的英语讲师成为一个飞行员的故事。张育森在高中非常想成为一名飞行员,但是最终没能如愿。大学学的是计算机,而毕业之后却在父亲的英语培训机构当起了英语讲师。而他本人是一个不安分的人,所以平时下课会教自己的学生滑旱冰。这里还说了他不是一个传统意义的好学生,所以他培训的课程风趣幽默,学生都爱听,虽然我理解不了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因为他有了这些经历,并经过自己的修炼成长,使他具备了平衡能力、操控仪器的能力、出国培训的口语能力、滔滔不绝的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对飞行员的痴迷。最终结果就是机会来临,成为了一名他梦寐以求的飞行员。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要表达的就是:人生的过往经历就好比散落的珍珠,机会好比那根线,把所有可能性穿在了一起。我们往往不能预先穿起这根线,而是只有当回过头时才会发现线是怎么穿起来的。当我们在不清楚未来要去哪里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要把手头的事情做到最好,修炼内功。上面说的那些能力就好比是珍珠,在那根线还没出现之前先得去好好的孕育珍珠,这样才能在线出现的时候,有珍珠去穿。因为现在连接着未来。
三种未来职场的核心竞争力
想要在这个时代站稳脚跟拥有一席之地,就要清楚现在的世界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现在世界的变化非常快,而成功和失败会来的更快。例如“办公室小野”、“papi酱”“网红博主”的迅速火起,简直就是火遍大街小巷,有些还迅速变成了一个企业。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倒闭的企业如“ofo”、“小绿车”也是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了。
中国人口红利优势将消失,所以相应的政策也要从“中国制造”到“为中国创造”。前2天我才看了一篇文章也是说的这个内容。也是说现在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已经降至了冰点,也在迅速进入老龄化时代,这就意味着我国之前拥有的大量廉价劳动力和廉价用功成本推动国家的迅速发展的人口红利优势正在迅速减弱,大家连第一胎都不愿意生,更何况说生二胎了,就是因为现在生活的压力正在逐渐变大。之前说竞争太激烈了,只是说在地域之间的竞争,或是国家内的竞争。而现在的情况发展为全球化的竞争,例如大到各个国家明星在红地毯上的争奇斗艳、奥运会上各个国家的国力竞争,小到各国品牌在全球市场的份额竞争。所以我们的职业能力也要迅速提升。这就是这一节书上所说的三种策略。
一、终生学习
现在很多企业都会开设内部大学(我之前的公司就开设了)或送内部有潜力的员工出去学习。我们现在进入了“终生学习”的年代。文中还说了要以3-5年为一个学习周期,掌握了上一个领域的能力,再转入下一个领域的学习。这样会扩宽我们的视野。
二、整合能力
就是把之前零散的职业经历所锻炼出来的所有能力和资源整合起来。
可以把之前的经历(自身)整合起来的能力叫做竞争力。
可以把团队整合起来的能力叫做组织力。
可以把公司整合起来的能力叫做领导力。
可以把行业整合起来的能力就是改变世界的能力。
三、翻译能力
就是“转码”能力,可以把之前WMV格式的视频转换成此电子产品可识别的MP4的格式。意思就是说从自己之前的经历中锻炼出来的各种能力和资源翻译成下一个老板所能理解的话语。书上说了全职妈妈重返职场的例子。我正好也是其中一员。妈妈们迅速看完育儿知识的各种书籍这可以说是“迅速学习的能力”、妈妈们了解各种电费、水费、物业费,了解各大超市的菜价、货比三家挑选各种婴儿用品,这可以说是“预算和财务能力”、妈妈们从起床、喂奶、洗衣服、做饭、晒衣服、打扫卫生、看书、发呆、上网,这可以说是“多任务管理能力”;跟婆婆就育儿理解做艰苦卓绝的斗争,又不能撕破脸,而且也不能消了丈夫的面子,这也可以叫做“高难度多边会谈”;妈妈们晚上为了给孩子喂奶没有睡过一个整觉,这也磨炼了“毅力和耐力”,所以任何一个称职的好母亲都可以说是一个“项目经理”了。所以我们要整合我们的各种能力。这么一看,我也得好好把我的能力深挖整合翻译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