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分五色,器有五材。茶具因其材质、色彩、纹饰也有五行属性的。
●茶具的历史变迁
“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中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提到“茶具”最早的一条史料。古代“茶具”的概念很广,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经》说:“茶人负以(茶具)采茶也。”
茶具的诞生与茶从药用发展为饮用有密切的关系,各个时代饮茶风俗的不同,使得茶具各有特点。
唐代及唐代以前,人们饮的主要是饼茶,其茶先要炙、碾、罗,然后再煮、饮,因此器具也很繁复。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茶具。根据同时出土的《物账碑》记载有“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 。所谓“七事”指的是:茶碾子、茶轴、罗身、抽斗、茶罗子盖、茶则、长柄勺等,都是金银制作而成。从铭文看,这些茶具制作于唐咸通九年至十二年(868~871),是唐懿宗的御用之物。另外,还同时出土了盐台、笼子、茶碗、茶托等,其中茶碗、茶托分别是琉璃和秘色瓷,这些茶具,质地珍贵,做工精良,造型优美,文化价值极高,堪称茶器中的国宝,是大唐茶文化兴隆的综合表现。
宋代,随着"斗茶"的兴起,人们常用点茶法,也有与此相应的器具。
元明之后,人们以饮用散荼为主,则饮茶器具大为简化,和今天使用的相差不多了。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广义的还包括茶炉、茶炭、烧水壶。
●烧水壶:古代称鍑(音辅)、铫(音吊),釜,多以生铁、纯铜制作。耐用且保温性好,富贵人家也使用银壶。陶、瓷、石制作的一般叫釜、鬴(音辅),容易烧裂和破碎,但价格相对低廉,也很受大众欢迎。
从五行的角度看,金生水,金属壶煮水,可以保留或改善原有的水质。现代科学也证明金属壶烧水时,壶体中的金属元素会微量析出,而微量的铁、铜、银都是有益于健康的。
陶、瓷、石烧水壶属土,土克水,陶、瓷、石的质量会左右水质,特别是古代陶瓷烧成温度低,壶体物质很容易大量析出。
为保留水的口感,首选银壶,次选铁壶和铜壶。
●泡茶壶:如果煮水的过程基本是物理、化学的,那泡茶的过程就有了更多文化和审美。壶的造型、纹饰,甚至手感都有极其丰富的讲究。而茶壶的五行属性,却是很多人忽略掉的因素。
茶为木,与茶相得益彰的当然是木壶。整块木头制作,木纹天成,也很美观。红木、红豆杉、桃木、栗木、梨木等很多木材都可以制壶,日本茶道就有使用栗木壶、栗木盏的。
但是木壶也有自己的“性格”。如木头有自己的气味,会影响茶味,对于喝茶考究的中国人来说,不是好选择。木壶的保养还要十分小心,开裂、发霉之后就不能使用了,因此使用木壶的人很少。
天然水晶、玻璃壶,同时具有土、水性,是泡茶的良器,水茶相舞其中,汤色变化其内,赏心悦目。
金属壶的五行属性属金,壶、水、茶形成了金生水、水生木的良性循环,也是泡茶壶的优选。只建议选择金银制品,因为茶叶中化学成分复杂,铁铜之类化学性能活跃的金属会与茶叶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茶汤的口味。
陶、瓷、石壶属土性,应选择烧成温度高的陶瓷,或者质地细密的石壶,以免败坏水质和茶味。可以用壶盖轻敲壶身来辨别,敲击之声清脆,为好壶。如果声音低沉,发闷,则不宜使用。现代陶瓷烧成温度普遍较古代高。
●茶盏:根据上文所述,木盏五行最合,却不是最佳,仅适合泡茶温度较低的绿茶。从实用性、美观度上,中国人还是更喜欢陶瓷盏。《茶经》上说,茶盏“越州上,鼎州、婺州次;丘州上,寿州、洪州次”,因为“越州瓷、丘瓷皆青,青则益茶”。
“青则益茶”的原理是青色、绿色瓷带有木性,与茶同一五行,彼此相安。青花瓷也是如此。
如果喝红茶,则可以选择紫色、红色的陶瓷杯。
白色的陶瓷盏带有金性,金克木,五行相克,但是可以更好欣赏到茶色的变化,也是很多人的喜好。
至于土色、棕色的茶盏,建议不要用了,既五行相克,又让茶色混沌不堪。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我听着银壶发出的水沸之声,举起了一只紫砂盏。今晚适合泡一壶红茶,温暖我和悄悄躲起来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