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peter的这篇文章,来自“混沌巡洋舰”的公众号。——读书的追求不应是今年读了几本书,而是自己有过多少次因为读书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选段:
读书,就要该“不哭不笑,也不痛骂,只是理解”,超越情绪,拉开距离,以清明的眼光,以全面的关照,理解要阅读的对象。
俗话说,文如其人,好的作品,也需要高水平的读者,才能成为经典。读者阅读时的习惯,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领悟。有了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使广泛的阅读不留于泛泛而读,才能使你阅读能及时作用与生活。
在说阅读之道前,要先说读者之难,也就是读者的“七宗罪”其一在直觉作祟,阅读的时候以自己的直觉为评判标准,对于不符合自己直觉的都视若无睹;其二在时代价值观,以当代的思想,本国的文化传统去评价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作者;其三是凭好恶褒贬,避重就轻,看到自己喜欢的就睁大眼睛细细揣摩,看到自己不喜欢的就眯起眼睛,当作作者写这段时打瞌睡了;第四忽略细节,不能对文章的每一句话都字斟句酌,只看那些显而易见的,有意思的,而忽略那些角落里阴影下的同样重要的观点;第五在于过度演绎,脑洞大开脑补出许多作者中本没有想要的表达观点,如同中学的语文阅读,叫作者来答作者都会惊叹我竟然想的这么神;第六在于质疑动机,不从文章的字句去分析评价文章,而是带着对这个作者的成见,说这样的写作是别有用心;第七是不求甚解,不细察文章中是否有逻辑漏洞,跳跃式的推理,概念偷换,直接囫囵吞枣,要么点赞要么拉黑。
对这七条一以概之,即读书要避免极端,这些都是为了这一目的的手段。当然,每一个极端都是真实的,但仅仅是从事物中抽出的一个方面而已,只有包括事物各个方面的思想才是完整的真理,这种思想能够掌握住自己,不要自己专门沉溺于某一方面,不倾斜,不独断,而且能从他们具体的统一中看到全体。这正是阅读的终极价值。
但我们认识到了前述的种种挑战,我们就走在了成为一个理想读者的第一步上。但若要求读者能立刻破除这七宗罪,立地成佛,却是痴人说梦。你要意识到,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你这般的条件(每个读者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过去条件是多少人缺少的)。在没有经过完善的训练,养成好的习惯前,任何人也不可能永远保持在他的最佳状态很久,即使他一时在阅读中犯了以上说的错误,我们也应当宽容。
关于阅读,除了这七宗罪,在任何类型阅读中都适用外,还有几个值得讨论的维度。一是阅读是否有直接的目的,你考试前看的书大多是为了考试,你刚考完试看得书多半是为了休闲。有的人提议看书不能有所图,这背后的逻辑是你在不经意的探索中能找到最契合你自身心智的读物,而过度功利的阅读则会把读书变成一件差事。而在我看来,没有任何一件事是不带目的性的,鲁迅是为了救人的目的去读医学,可是在学医时却意外的发现了救人需先救心。读书时你只要不被你最初的目的锁死,符合目的才看,不符合目的的就忽略,那么阅读就能让你获得自由。
另一个要谈的话题更加具有争议性,有的书是分析型的,每个句子间都是环环相扣的,而有的书则是剑走空灵,东鳞西爪,你找不到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大抵西方人,尤其是德国人的书,走的是第一个路子,而东方人的书,走的是第二个路子。于是问题就出现在这二者的高下了。习惯了逻辑严密的人,往往会因为有些文章缺乏逻辑,就将其打入冷宫。殊不知就算这篇文章的观点都是作者想当然,可是那些论据却也依旧可以任我所用,即使文章有逻辑疏漏,那么文章想要宣扬的做人处事的气节,依旧可以激励读者。
接下来要谈的是所谓的文章的深浅。阅读不应该有“鄙视链”,所谓深刻的文章,只是其抽象程度较高,需要读者有许多先验知识,才能读懂。你能读哲学专著,科学论文,这不过是因为你之前的训练,我们不应该鄙视一个只看鸡汤的人,只要他在阅读时能不犯之前说的那七宗罪,那么我们要相信在足够的时间与开放的环境下,一个人闻过则喜的人能提升自己的阅读品味。我们要培养要提倡的是好的阅读态度,更是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间的宽容与理解。我们不能因为读者读的一本书就否定他,就如我们不能因为一瞬间去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阅读,本就是一件不可强求的事情。你若是不喜欢读书,那么别人逼你读书,社会舆论胁迫你读书,只会透支你未来阅读的兴趣,使你一辈子见着书,(或者某类型的书)就如同见到枕头。阅读是为了寻求更高更远的精神,从而能更加谦和自牧的过完自己的一生。至于这一生的阅读食谱,那每个人都该是多姿多彩的,三教九流,百花齐放,哲学与美食比翼,时政与鸡汤双飞,卡夫卡与成功学共舞,宪政爱国主义与房地产政策一色。
最后,我想借用欧丽鹃先生在Coursera上的一段话,来说说读者的四种境界,这个理想虽难达到,但如司马迁说过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弟子问达摩:“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带给别人快乐的人?”达摩笑答:有四种境界,你可体会其中妙趣。
首先,要把自己当成别人,此是“无我”;
再之,要把别人当成自己,这是“慈悲”;
而后,要把别人当成别人,此是“智慧”;
最后,要把自己当成自己,这是“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