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平时和孩子聊什么呢?
我们家娃最近越来越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了。
前一段时间,晚上睡前洗漱的时候,娃跟我说,想跟我聊一个问题。
她说,她有时候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没什么用。
我问,没什么用是什么意思呢?
她接着说,就是她觉得压力大的时候,她就会想,自己为什么来这个世界,为什么是自己来这个世界,而不是另外一个人。说完她又补充道,不过跟朋友一起玩得很开心的时候,她不会想这个问题。
后来我又问她,什么时候会觉得压力大呢?
她说,在国内的时候,作业压力大,来到瑞士以后,语言方面压力大。
说实话,听到她说的这些话,我还是多少有些意外的。不是因为她说有压力,而是我没想到,一个8岁的孩子会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
但她和我的这场对话,让我看到了很多孩子的内心,也给了我一些启发。
孩子们的压力是真实的
最近,经常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类帖子,问某某地区有多少孩子休学在家。
通常,这样的帖子下边会有很长的留言,自己家、亲戚家、朋友家,似乎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这样的例子。
这些年,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
公开是说随便打开任何平台,都能看到讨论这类话题的文章、视频,而秘密则是对于很多家长,眼前生病的孩子就像穿着隐身衣。
有的家长会说,他才那么小,哪来的抑郁。
的确,成年人的生活充满了无奈和挑战,相比来看,一个上学的孩子,无非就是读书做作业,有什么可发愁的,哪有什么可抑郁的。
说实话,以前我虽然不赞成这些话,但我也真的没想到,孩子会在8岁就能开始思考远比我们想象的深刻的问题。
女儿的表达在提醒我,无论什么年纪,孩子们面临的压力是真实、不可否认,也不应该被否认的。
尽管和成年人为生计奔波相比,他们的忧愁似乎轻松很多,不值一提,可对于他们自己的人生而言,这些问题并不亚于生计的困境。
在他们有限的认知和经历中,眼前的困难就是如此让人担心。
它不因别人的压力更大而减小,也不因别人更难而变得不值一提。
和外界的链接是孩子的能量源泉
娃在跟我谈完压力之后,还跟我说,可是她在和朋友一起开心地玩的时候,不会想那些问题。
这让我想起我自己,时常也是在天平的两端跳来跳去。
有时候觉得,日子过得真糟心,这都什么破玩意;但有时又觉得,生活真美好,这一趟不白来。
糟心是真的,美好也是真的。很多时候,正是因为这些美好,才让我熬过了那么多的糟心。
而这些美好都藏在哪呢?
可能是今天早晨上班路上的一抹朝霞,也可能是工作间隙同事暖心的投喂,亦或者是回家之后家人给予的耐心倾听,甚至只是大街上擦肩而过的路人表达出来的一点善意。
但无论哪一种,其实都源于我们和其他人和事物之间的链接。
人的生命力就是在这些链接中,不断被滋养和灌溉,变得越来越强。
有很多人说,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不堪一击,一弄就抑郁了。
不可否认,孩子确实变脆弱了,但不是因为他们自己娇气,也不是因为他们生活条件好了,不知道珍惜,更多的是因为孩子与外界的链接变弱了。
记得是去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我自己出门办事,办完后,去找杨先生汇合。
平时出门,不是开车就是打车。那天办事的地方,旁边正好有一趟公交车可以直达,我就选择了坐公交。
上车后,我旁边坐着一个阿姨和一个大伯。他们俩一路聊着家里的孩子,种过的菜,还有自己对人生的一些感悟。
听着他们俩的对话,看着路边倒退的老树,那一刻我突然间觉得,我是有多久没有这样生活过了。
每一天开车上班,开车下班,一样的路径,身边固定的人。匆匆忙忙地奔波,早就忘了,那股平淡又抚慰人心的烟火气。
可这也是我们孩子的生活啊。
他们每天上学进课堂,放学要么回家做作业,要么进补习班接着学。课外班也是车接车送,专人看护。
看起来,他们比我们小时候自己溜达上学更幸福了,但其实,他们少了很多与自然和他人接触的机会。
他们就像被养在玻璃罩里的植物,看着挺好,但其实羸弱又不经风雨。
给予孩子生命力,其实不需要大费周章,最简单地就是把孩子放回真实的生活中去,它包括广阔的大自然,以及总是冲突不断的关系。
这些看似嘈杂的生活,就是属于他们的氧气和水,是生命之源。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很难说,自己人生的意义就是要做成什么事儿,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确认自己存在意义的方式,就是不断地和他人互动,并从中感知爱。
如果能够得到确认,获得正向反馈,那生命就一直在被“意义”浸润,有了继续下去的动力。
我们能做的,不是阻止他们自我怀疑,而是不断地向孩子反馈,告诉他们,有人爱你。